大明庶吉士,翰林院庶吉士

邵光亭:大名鼎鼎的“庶吉士”
读过《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书的朋友,很多人都对“庶吉士”这个职位感兴趣 。“庶吉士”一职最早设立于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八年,一直延续到清末 , 植根于科举制度,与翰林院的关系十分密切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等几个等级 。一般而言,殿试考中进士主要有两条出路,一是授以官职,二是通过选拔成为庶吉士继续加以深造 。

大明庶吉士,翰林院庶吉士

文章插图
明清科举“会试”取中被称之为“贡士”,然后还需要再参加“殿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经过“钦赐”“传胪”,按照一、二、三甲确定名次 。其中一甲三人,就是所谓的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一甲三名在殿试后直接授予翰林院官职 ,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修撰一职是专门为状元而设的 , 其他人员不能升任 。殿试二甲的第一名俗称“传胪”,有时亦可入翰林院任职,例如康雍乾三朝重臣张廷玉的胞弟张廷珩 , 于雍正元年考中二甲第一名,即以传胪特旨授为翰林院检讨,与一甲三人同入南书房 。
而其余的二甲、三甲进士,则必须以各项考试取得的等级为依据,分别授予官职 。成绩优异者 , 一般由皇帝在名单上圈点,选入翰林院附设的庶常馆学习,入选者即称为庶吉士 。因此,入选为庶吉士又被称为“点翰林” 。其余不入选的进士,则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委任为为主事、中书、知县等官职 。
大明庶吉士,翰林院庶吉士

文章插图
明清两代,庶吉士制度实质上是高级官员的职前培训制度 , “储才教养,以待大用”,是士人由科举跻身统治集团上层的重要途径 , 相当于明代官员的储备库 。选拔庶吉士被统治者视为“储才大典”,极其重视 。
明朝的翰林院,掌编修国史、进讲经书、草拟诏谕等高级文墨工作 。翰林官虽品级不高 , 但由于接近朝廷中枢,地位自不言而喻 。明朝以内阁制度取代丞相制度,阁臣均是从翰林中简拔 。明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甚至“南、北礼部尚书、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 。据统计,明代宰辅共计一百七十余人,翰林出身的占到十分之九 。在清代,翰林院供职的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通称翰林 。但是,庶吉士并不能算是正式的翰林,要在庶常馆里学习三年,视其学习成绩而定 。
大明庶吉士,翰林院庶吉士

文章插图
庶常馆由大学士、尚书等充任大教习 , 另有资深学优的翰林官六人为小教习 。庶吉士在翰林院、承敕监(掌诰敕起草之事)、中书署等近侍衙门观政,带有实习性质 , 亦称“观政进士” 。最初庶吉士不专属翰林院,明永乐二年甲申科开始,才专隶翰林院管理和培养,就学于文渊阁,由阁臣督课 , 三年期满进行考试,谓之“散馆” 。散馆考试成绩优异者留用 , 二甲出身授编修、三甲出身授检讨;成绩不合格的外放科道或知县等职官 。
庶吉士制度草创于明朝洪武、永乐时期,到弘治四年 , 趋于健全和完备 。“馆选”的时间、衙门、程序和对象从此“立为定例”,由内阁会同吏、礼两部共同考选 , 内容为“其平日所作文字,如论策诗赋序记之类,限十五篇为止 。于一月之内,赴礼部呈献 。礼部阅视讫,编号送翰林院考订 。其中词藻文理有可取者 , 按号行取 。本部仍将各人试卷,记号糊名转送 , 照例于东阁前出题考试 。其所试之卷 , 与所投之文相称,即收以预?。蝗羝浯室夤臣钇д撸辉谌×?。中间有年二十五岁以下,果有过人资质,虽无宿构文字 , 能于此一月之间有新作五篇以上,亦许投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