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云|歌诗合为事而作——论迟云诗歌“思”的品质

文/素心
在路遥马急、纷繁喧嚣的当今社会 , 诗人迟云是一位具有沉着冷静、睿智理性鲜明印记的思考者 。 他以绵密持久的洞察力关照时代、以细致敏锐的感悟力咂摸品味公共现实 , 以私人叙事的视角表达对社会变革进程的所思所想 , 创作了一大批既契合社会现实脉动、又独具强烈主体意识的诗歌 , 彰显出关于土地、社会、生命、人性、灵魂的大格局、大视野、大悲悯的创作风范和诗学品格 。 著名的诗评家叶橹先生说:“像迟云这样一以贯之地执着于对社会进程的杂沓步伐倾听的人 , 在诗人的队伍中真的是属于少而又少的 。 ”迟云的诗作闪耀的奇崛复杂的思辨色彩、犀利冷峻的理性光芒 , 已经成为弥足珍贵的风格特点 。
一、迟云的诗歌在融通思理、意象、情感方面着力开掘 , 特别是在“诗之思”的理念与实践方面 , 体现得高度自觉
诗之思 , 与诗之象、诗之情是支撑诗歌的三角柱架 。 一首诗歌 , 能兼顾三者做到有机融通实属不易 , 能得其一者往往即被认可 。 三者之间 , 思为精神内核 , 是根基;象为表现载体 , 是枝干叶片;情为气韵态度 , 是血液 。 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都极为重视“思”在诗歌中的作用 。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情者文之经 , 辞者理之纬 , 经正而后纬成 , 理定而后辞畅 。 ”亚里士多德认为 , “诗歌比历史更具有哲思性 , 因为诗歌涉及的是普遍性问题 , 而历史涉及的是特殊性问题” 。 海德格尔甚至说:“思就是诗 , 存在之思是诗的原初方式 , 一切诗歌由它生发 。 ”可见 , “思”是诗歌不可或缺的品质 , 如根基、灵魂一样重要 。 遗憾的是当下诗坛 , 对“情”与“象”重视有余 , 对“思”关注不足 , 导致了诸如口水诗、屎尿体等肤浅、粗鄙诗歌的泛滥 。
作为诗人 , 迟云深得“诗之思”的真昧 。 他对诗之思的认知深化 , 是基于他对诗人和诗歌的基本定位 。 他在《关于诗歌》的文章中说 , “诗人要有灵气和才情 , 更要有良心、良知和社会责任感 。 失去了这些 , 诗人在现实社会中就没有勇气挺直腰杆面对生活 , 也就把诗人的桂冠丢失了 。 ”“诗歌重在品质 , 任何时代的诗歌都必须紧扣社会跳动的脉搏 , 必须关注真实的人生状态 , 必须抒写诗人内心的感悟与激动 , 只要做到了这些 , 诗歌就不会丧失生命力 。 诗歌考验着诗人的社会感受力与想象力 , 好的诗歌 , 人们可能忘记作者是谁 , 但精妙的意象、深刻的思想或浓烈或质朴的感情人们是不会轻易忘却的 , 这也正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 因为我对土地爱得深沉’‘阳光谁也不能垄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小草在歌唱’等经典诗句流传行世的原因 。 ”他还说 , “一首诗 , 即使做不到如闪电划过 , 起到喊醒社会震撼人心的作用 , 但一定要让人感悟到你的感悟 , 体验到你的体验 。 躲在角落里无关痛痒的喁喁独语 , 非典型状态下的庸常记录 , 尽管目前有存在的土壤 , 但我想肯定背离了诗歌文本存在的原意 , 背离了诗歌发展的主流航向 , 削减了诗歌的社会影响 , 矮化了诗人的社会形象 。 ”他认为诗歌是神圣的 , 真正的诗人是高贵的 , 这种高贵不是俗世的功名荣耀 , 而是因为诗人头上的桂冠不仅仅有月桂鲜花 , 还应当有荆棘芒刺 , 这荆棘芒刺就是对诗人社会责任担当的规范约束 。 思维决定行动 , 理念指挥实践 , 这种认知决定了迟云诗歌对风花雪月诗歌现象的隔膜远离 , 决定了对社会状态、人生命运独立的观察和思考 , 决定了切入诗歌的问题导向 , 决定了诗歌我思故我在的主观能动品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