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张劲散文中的镜头感——《与一条老街的抵足长谈》读后感

文/刘红娅
与张劲老师认识 , 始于新浪博客 。 十多年前 , 我痴迷于摄影和写作 , 为了记录、展现、交友 , 我在新浪上注册了自己的博客 。 有一次 , 无意中点进张劲老师的博客 , 便被不少美文打动 。 后来 , 在贵州省散文学会的一次年会上 , 我有缘见到给我们做文学讲座的张老师 。 再后来 , 我加入了贵州省写作学会 , 在写作学会的一些活动中 , 常见到张老师 。 他为人诚恳 , 谦和 , 每一次发言 , 都让我和在场的其他人受益匪浅 。
|浅谈张劲散文中的镜头感——《与一条老街的抵足长谈》读后感
本文图片
图为作家张劲发言时照片
张劲老师素来以评论家著称 , 可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成就也很高 。 他的散文 , 可以说无论哪一篇 , 都是独具匠心、可圈可点的美文 。
在这众多的美文中 , 有一篇题为《与一条老街的抵足长谈》的记叙散文给我留下的印象特深 。 这篇散文 , 发表在2014年的《西部散文》杂志上 , 曾被广东梅县和山东济宁、山东德州等地多所中学 , 选为高三年级语文期末考试阅读分析题 。
细读该文 , 且不用说其构思之巧 , 布局之妙;也不用说文章语言之美 , 立意之深 。 单是文章所呈现出的强烈的“镜头感” , 便足以令我情难自禁、浮想联翩 。
所谓镜头感 , 即是蒙太奇组接 。 它以画面感为基础 , 但与画面感又有所不同 。 镜头感 , 类似于影视剧拍摄时的那种聚焦感和切换感 。 可以说 , 镜头感是立体的画面感 。 大凡优秀的作家 , 都是一流的剪辑大师 。 张劲老师便是一位深谙镜头剪辑的大师 。
在《与一条老街的抵足长谈》中 , 张劲老师运用的镜头感 , 我认为大致可分为两类:稳定镜头感与切换镜头感 。
请看原文 , “放眼望去 , 灰墙黛瓦的砖木结构旧房 , 与之后建造的仿古新房 , 鳞次栉比地在街道两边延伸开去 , 既把天光云影裁割出条条块块的空间存在 , 也把风雨岁月雕琢出深深浅浅的时间刻痕 。 ”
开篇 , 作者先运用一个“上帝视觉”的广角镜头 , 概括介绍古镇的新老建筑 , 展现一个宏大的画面 。 继而 , 用长焦镜头 , 把画面拉近、再拉远地深入描述古镇建筑的特点——
比如 , “东邻西舍的风火墙建筑 , 彩绘门窗 , 有祖母级资格的 , 有儿孙级辈分的 , 皓首鹤发与红颜秀目并肩而立 , 殷实精致与清贫简陋携手相掺 , 密密匝匝直至数百米外……”
这段文字 , 既突出了古镇建筑的特点 , 也为主体部分写古镇老街、老街上的人和物等作了极好的铺垫 。 这段写古镇建筑的文字虽然字数不多 , 但很有镜头感 。 镜头中的建筑有远近、大小的变化 , 也有由轮廓到局部、再到轮廓的转化 。 由于掌握镜头拍摄的人是稳定的 , 拍摄的主体是静止的 , 所以属于稳定镜头 。 这种镜头 , 往往能够让读者深入理解其所描述的事物 。
再看文章的主体部分 。 作者具体描写了自己信步老街所遇见的系列景物 。 由于是步随心动 , 景随人移 , 这里主要运用了切换镜头 。
请看下列文字——
镜头一:“一处古朴典雅的廊檐下 , 有位老年妇女正坐在小凳上绣花 。 苗族喜欢的蝴蝶图案 , 把她的老花眼紧紧地绑缚在了绣架上 。 绣架上有头有绪的斑斓绣线 , 正牵扯着她心中无头无绪的斑驳往事 。 ”
镜头二:“店招‘杨家酱’店铺里的甜面酱 , 浮动着甜丝丝的鲜香 , 挑逗着人的嗅觉和味觉 , 那普通而不乏精致的罐状包装 , 刺激着人的购买欲望 。 老板极和善 , 脸面上笑纹漾开 , 也似糊着一层薄薄的、流动的甜酱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