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考古新发现 奉先寺造像曾身披“彩衣”、琉璃作眼

|龙门石窟考古新发现 奉先寺造像曾身披“彩衣”、琉璃作眼
本文图片

普贤菩萨右眼
|龙门石窟考古新发现 奉先寺造像曾身披“彩衣”、琉璃作眼
本文图片

考古人员在对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佛面部进行检测
□大河报·豫视频采访人员 李韶萌 通讯员 王青茹 文 龙门石窟研究院供图
备受关注的龙门石窟奉先寺保护工程又有新发现!近日 , 大河报·豫视频采访人员从龙门石窟研究院了解到 , 在奉先寺保护工程中对造像进行病害调查评估时 , 考古人员发现普贤菩萨造像的眼珠使用品相极高的琉璃 , 这一发现在龙门石窟造像中还属首次 。
奉先寺首次发现贴金残留 , 卢舍那大佛或曾身披金箔
据龙门石窟研究院保护研究中心主任马朝龙介绍 , 科研团队利用微波水分仪、超声波无损检测技术等手段 , 探测分析了卢舍那大佛表层含水率、表面颜料成分、岩石矿物成分等表征文物本体客观存在状态的技术参数 。
在卢舍那大佛身体表面 , 考古人员发现了绿色、红色、黑色等彩绘颜料残留 , 首次在卢舍那大佛面部检测到金、银元素存在 , 表明这一造像在唐代时很可能身披彩色“衣服” , 卢舍那大佛或曾身披金箔 。
“虽然受到风化、渗水等影响 , ‘彩衣’残存很少 。 ”马朝龙介绍说 , 但是本次检测的新发现对于研究奉先寺造像古代装饰工艺和保护历史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
据介绍 , 奉先寺普贤菩萨表面保留的白色物质 , 厚度均匀 , 与岩石结合紧密 。 经过现场X荧光初步分析 , 其成分主要为铅白 。 铅白大量发现 , 为龙门石窟彩绘镀金的传统工艺研究、保护材料的研发 , 提供了资料 。
马朝龙进一步释疑道 , 铅白即碱式碳酸铅 , 是古代画图和化妆品的重要颜料 , 不但为颜料附着、金箔黏结提供良好界面 , 也为抵御自然风化发挥了一定作用 。
龙门石窟造像首次发现琉璃眼珠
通过调查发现 , 卢舍那大佛右侧胁侍普贤菩萨的右眼保留了完整的琉璃眼珠 , 左眼眼珠保留外侧一半 , 表面上有风化物覆盖 。
“从清理出来的表面可以看出 , 琉璃颜色暗绿色 , 质地均匀 , 熠熠闪光 。 ”马朝龙告诉采访人员 , 从初步测试结果看 , “眼珠”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石英)和铅 , 与古代琉璃一致 。
采访人员留意到 , 造像的“眼珠”形状呈弧形 , 厚度均匀 , 约0.5cm 。 “琉璃眼珠烧制采用石灰类物质与岩石黏结 , 结合较致密 , 而且目前无明显的风化现象 , 保存较好 。 ”马朝龙告诉采访人员 , 奉先寺造像保存的大块片状唐代琉璃实物 , 实属罕见 。
另外 , 普贤菩萨造像双眼略微不对称 , 其右眼狭长 , 眼珠形状规则 , 大眼角角度很小;而左眼大眼角角度较大 , 眼珠略呈梯形 。 初步分析 , 应是工匠考虑到透视效果有意为之 。 同时 , 为体现普贤菩萨胁侍卢舍那大佛 , 普贤菩萨造像身形略微向左转动 。
【|龙门石窟考古新发现 奉先寺造像曾身披“彩衣”、琉璃作眼】考古人员发现 , 卢舍那大佛双眼内无眼珠 , 但是与普贤菩萨有相似的喇叭状楔口 。 “我们据此推断卢舍那大佛在造像时具有与普贤菩萨相似的眼睛结构 , 后期可能缺失 。 ”马朝龙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