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物放新彩 赓续中华文脉
《宁波家谱编修启事叙录》读后
田永官(宁波大学)
日前蒙天一阁应芳舟兄赠送新著《宁波家谱编修启事叙录》(以下称《叙录》) , 拜读多次 , 多有所得 。 芳舟兄是我学长 , 比我早几年入学 , 又早几年毕业 。 在我刚入学之时 , 大名即已如雷贯耳 , 是老师口中时常夸耀的榜样 , 只是一直无缘面识 , 成为一件憾事 。 直到两年前因为参加浙江文化研究工程课题开题论证会才得以初识 , 遂一见如故 。
《叙录》历时三年完成 , 体现了作者求真负责的态度 。 全书以姓氏笔画为序进行编辑 , 一来方便整理 , 二则也方便读者查找 。 姓氏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 , 但并不怎么引起我们的重视和研究 。 笔画最少的姓氏是什么 , 恐怕多数人需要思索片刻 , 但是通过查阅《叙录》 , 笔者惊喜地发现 , 宁波地区笔画最少的姓氏为丁 , 最多的达17画 , 即戴、魏二姓 。 读书至此 , 颇有一番“众里寻他千百度 , 蓦然回首 , 那人却在 , 灯火阑珊处”之感 。
作为一个学历史科班出身 , 特别是主攻近现代史的人 , 深受“近代化”思潮影响 , 一度觉得家谱不过是“老古董” , 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 , 家谱等处于被逐步淘汰之列 。 平时阅读史料和书籍也较少涉及家谱 , 一直以为家谱在近代中国以来已是十分小众 , 逐渐销声匿迹 , 但是发现《叙录》洋洋洒洒近40万字 , 从 1880年至2021年 , 仅宁波一地 , 见诸报刊的就有126个姓氏发布了编修家谱的启事 。 时至今日 , 宁波仍有不少家族保持着在报纸刊登修谱公告的传统 。 近年来 , 宁波一地也涌现出一批家谱编研成果 。 这些都纠正了我以往并不正确的认知 。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 家谱依然展现出它的勃勃生机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
更让我惊奇的是 , 家谱这一传统文化形态 , 被作者用现代化的手法全方位呈现在读者面前 , 赋予其新的生机和活力 ,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 也为家谱编修以及研究应用提供了新的借鉴和可能 。
我国有非常悠久的“邸报”历史 , 近代意义上的报刊自清末由西方传入中国 , 并在通商口岸等地快速传播开来 。 报纸被公认为“社会百科全书” , 成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重要的材料来源 。 近年来 , 报刊史料的重要性日益受到学界重视 , 学术成果层出不穷 。 《叙录》将见诸报刊、杂志的家谱编修启事加以系统整理 , 让我们得以了解传统文化与近代文化形态、中西文化的融合发展 。 作者还走访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宗族祠堂以及在国内颇负盛名的“思绥草堂”等地 。 作者认为“只有细致查阅家谱原件(含扫描件) , 才能获取比较放心的第一手资料” , 正因为如此 , 作者纠正了一些家谱目录 , 如《中国家谱总目》《浙江家谱总目提要》等著录方面的一些错误 , 这无不体现出作者求真务实的学术态度 。
古人讲究史学三才:史才、史学、史识 。 整合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 , 也是最能体现作者历史素养的 。 难能可贵的是 , 《叙录》没有停留在对启事的简单摘录 , 而是加入了作者自己的研究 , 有按语、有说明 , 更有相关史料、史实的拓展和考证 , 体现了史料整理和学术研究的有机统一 。 同一则启事往往出现多次 , 或者出现在不同媒介 , 如果仅录其中一则 , 就无法呈现其全貌 , 全录则难免冗余 。 作者用高超的历史技艺 , 保障了史料的完整性 , 又避免同类史料的重复 。 如作者整理了镇海海和乡(即东管乡)新周周氏于1947年5月2日刊登在《新闻报》的修谱公告 , 在最后指出“该通告又刊5月4日、7日《新闻报》 , 5月28日至30日《宁波时事公报》 , 但《宁波时事公报》无上海接洽处联系方式” 。
- 家谱|潍坊创建“东亚文化之都”|《韩氏族谱:西上虞河 世荣祖支谱》续东亚渊源
- 家谱|【家谱知识】阅读老家谱你会断句吗?
- 家谱|中国人,为什么世代要续“家谱”?
- 威海|名将后代!曾为“威海毕氏”立家谱,著《威海卫志》传千古
- |如何正确编写家谱的世表?
- |修一部家谱要多少钱?
- 家谱|【传承优秀家训 树立良好家风】浅谈家谱的意义和作用——钱直富
- |“老旧物品”集体升值?有些回收价过万,不少家庭都曾拥有
- 家谱|族谱是两岸亲缘的最佳见证
- |山东手造|德州漆画:古典与潮流兼得,千年大漆绽放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