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帝嬴政曾搞过一件大事 。 在他的授意下 , 玉工孙寿将闻名天下的和氏璧雕琢成了玉玺 , 金龙盘踞其上 , 表面更刻有李斯的手书“受命于天 , 既寿永昌” 。 此后 , 这枚传国玉玺不但作为权力符码引得刘邦、王莽等人竞相折腰 , 更留下了一桩文物悬案 , 自元廷覆灭后 , 这枚宝贝再不曾现世 。
然而 , 历史上许多宝贝都避免不了同样的遭遇——《兰亭集序》、九龙宝剑、《永乐大典》……古老的文物、技艺能穿越时光长廊 , 存续至今 , 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
那么 , 想让它们硬挺到现在 , 得做好哪些事呢?
金屋藏“娇” , 为宝贝保驾护航
为了保护好手头的珍宝 , 先人们煞费苦心 。 早在周代 , 就诞生了专门为统治者珍藏宝物的“玉府” , 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 , 也是最早“国库”雏形 。 到了宋代 , 就连统治者也亲自上阵 。 比如多才多艺却对治理朝政提不起兴趣宋徽宗赵佶 , 不但工于诗词、喜欢书画 , 还喜欢收集民间的文物 , 但凡出彩的金石书画全都往他亲自掌管的翰林图画院搬 。
为了更好地收藏这些宝贝 , 徽宗想了个妙招——做“户口本” 。 在他的统筹下 , 御府历代所藏的书画被整整齐齐地收编成册 , 集纳为《宣和书谱》《宣和画谱》《宣和博古图》等书籍 。 光是其中的《宣和书谱》一书就整整20卷 , 不仅集纳了御府所藏的历代法书墨迹 , 将历代书家197人的1344件作品一网打尽 , 还补充记录了各种书体的渊源、发展情况 , 甚至是作者生平 , 遗文轶事 , 丝毫不亚于现在的收藏丛书 。 许多珍贵资料得以传世 , 后人更是由此有机会千年后一瞥浩瀚而宝贵的文人墨宝 。
【|惊艳时代的文物们是怎么流传到现在的?】
本文图片
▲《宣和书谱》书影 。 (图片来源: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图书馆/国家人文历史)
除了收藏 , 先人们还琢磨了保护这些珍品的法子 。 拿珍贵图书、古籍的收藏来说 , 一旦有了火灾 , 再多的心血只能毁于一炬 。 宋朝两位收藏大家叶梦得、朱常山的万册藏书都没能躲过这样的厄运 。 不过这个难题 , 被明代大藏书家范钦化解了 。 范钦收揽了万余卷图书典籍 , 退休后建起了藏书楼“天一阁” , 专门珍藏这些宝贝 。 修楼时 , 为了掐灭威胁藏书的“火种” , 藏书阁前被深挖了一口大水池 , 与月湖相通 , 就为了蓄水救火之用 。 范钦还不忘借鉴点“玄学” , 为此不惜打破了建筑忌用偶数的规矩 , 坚持“地六成水” , 将书楼分建成六间 , 在东西两侧筑起防火墙 , 中厅上面的阁栅上还绘制着各式各样的水纹装饰 , 就差把“杜绝火灾”写在楼上了 。 好在功夫没有白费 , 耗尽范钦心血的天一阁成为我国历史最悠久、图书最多的藏书楼 。
女娲补“天” , 佑文物无畏岁月
1976年 , 中山王墓的发掘过程中 , 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件五指形铜扇架 。 可惜的是 , 这件文物表面已有两处非完全性断折 。 修补中 , 大家惊讶地发现 , 其中一处居然存在用锡焊接过的痕迹 。 结合文物的出土情况 , 专家推断 , 此处的焊接绝非现代手笔 , 反而是在两千多年前先人们做出的“补救” 。
本文图片
▲五指形铜扇架 , 河北省博物馆藏 。 (图片来源:《王启泰说陶质文物修复》/国家人文历史)
事实上 , 至少在北魏时期 , 文物修复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 《齐民要术》就曾记载古书画修复的具体要求 , 需要“略不觉补” , 也就是不仅得将破碎的文物修好 , 还得修得自然 , 不能看出修复的痕迹 。
- |如何正确评价杨再春先生的书法作品?
- |经典永续 生生不息——这座为“人民”而生的艺术殿堂七十岁了
- 三星堆|三星堆的这些新发现,带来了哪些古蜀文明的新信息?
- |浙江默默无闻的博物馆,却馆藏中国首次发现的人首陶瓶,有何特色?
- |看呐,声音的风景
- 求职|简历上的一排小字,让985毕业生面试频频碰壁,现实就是如此残酷
- |高价收售:什么古钱币最值钱 30万元以上的古币图片有吗
- |哪种鱼漂最好用?钓鱼怎样选择鱼漂?鱼漂的选择方法
- 比亚迪|什么样的女人是无价之宝:内在往往具备三个稳定特质的人
- 广西|追溯舌尖之上的文化记忆:《乡食美刻——广西传统糕饼印模珍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