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上热搜的背后,林黛玉被误解了吗?

“林黛玉体”前段时间登上热搜 。 一连串扭曲模仿(或称“仿拟”修辞格)的林黛玉语录变体 , 被用到了一切可以旁敲侧击捎带阴阳怪气叫“哥哥”“姐姐”的语境里:
见男友专注于打游戏 , 小女生脱口便是“我又哪里配跟游戏比呢”;
回应延迟了 , 就会说“这怕不是又被哪位妹妹绊住了 , 竟如此不理人了 。 ”
诸如此类 , 不一而足 。
事实上 , 此类戏仿而又夸张的修辞手法大家并不陌生 , 比如之前的知音体和甄嬛体 , 而林黛玉体则是戏仿文学的升级版 。 此前 , B站上林黛玉形象获封“林怼怼”大号就风靡一时 , 问题是 , 为何是林黛玉 , 而不是文学中的其他经典形象 , 被网络界“一见钟情” , 从《红楼梦》原著被推送到“戏仿文学” , 稍事改妆后又一次被动地当起了女一号?
|频上热搜的背后,林黛玉被误解了吗?
本文图片

我们固然可以反驳说 , 《红楼梦》原著中的林黛玉形象要比网络上流传的言语尖酸、专事怼人的远为丰富 。 一方面 , 林黛玉刚进贾府时 , 她曾经告诫自己不能多说一句话 , 多走一步路 , 恐被人耻笑了去 。 所以 , 她根据贾府的饮食习惯来改变自己在家的常规做法 , 根据贾母谈及自己孙女读书时口吻的低调而换一种语气回答宝玉的询问 , 其实都可以看出她谨言慎行的特点 。 另一方面 , 即使要用贴标签、概念化的方式理解林黛玉 , 其被抽象出来的概念 , 也是多侧面的 。 这里既有尖酸刻薄的一面 , 也有弱不禁风的一面 , 既有常常伤感流泪的一面 , 还有谨言慎行、不愿多事 , 封闭在自己的潇湘馆里静静阅读与写诗的一面 。 而在多次讽刺挖苦宝钗后 , 又坦诚向她道歉 , 检讨自己“多心” , 与宝钗互剖“金兰语” , 那样的真性情 , 也足以令人动容 。
但是 , 她能够被大众相中 , 被网络“戏仿文学”选拔出来作为或尖刻、或绵里藏针怼人的代言者 , 确实也有其自身的理据 , 有其形象的特殊性 。
依据小说原著 , 林黛玉言语“尖酸刻薄”、喜欢怼人的做派 , 主要集中于第七回到第四十一回 。 从表面看 , 这跟薛宝钗有很大关系 。 第七回薛宝钗不戴宫花 , 薛姨妈让周瑞家的分送给众姐妹 , 因为走到黛玉处已经是最后一家 , 黛玉就发作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 ”话虽然是冲着周瑞家的说 , 但实质上仍然关联到送礼者薛宝钗那头 。 第八回小说写林黛玉在薛姨妈家四面出击 , 把一屋子的人都冷嘲热讽到了 , 起因还是因为宝玉探视宝钗没约黛玉同去 , 更由于宝玉听了宝钗的劝告不喝热酒 , 让黛玉吃醋 , 所以回目中点明是“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 虽然含酸的是黛玉 , 但“探宝钗”的主角 , 却是在强调先到一步的宝玉 。
有意思的是 , 从第四十一回以后 , 林黛玉与薛宝钗开始和解 , 在林黛玉那边 , 很难再听到她对其他人尤其是对宝钗的嘲讽的话 。 也许我们可以把这归因于第四十二、第四十五回薛宝钗与林黛玉推心置腹的交谈 , 好像彼此敞开来对谈几次 , 就能把黛玉治愈似的 。
其实不然 。 这里的症结还在于贾宝玉 。
【|频上热搜的背后,林黛玉被误解了吗?】|频上热搜的背后,林黛玉被误解了吗?
本文图片

林黛玉心理敏感、言语尖酸 , 既可以说由于身世不幸 , 也是许多恋爱中人的正常反应 , 更重要的是 , 贾宝玉并不是一个让她放心的恋爱对象 。 贾宝玉虽然钟情于黛玉 , 但又具有贵族子弟自我中心的劣根性 , 对女性有普遍的占有欲 , 是那种“见了姐姐忘了妹妹”的公子哥 。 他曾经奢望死后有一群而不是一个姑娘眼泪埋葬他 , 更何况薛宝钗在贾府口碑甚好 , 又有金玉姻缘的传说 , 也难怪黛玉会焦虑、会紧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