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朝,填词一度被视为“不务正业”

|在宋朝,填词一度被视为“不务正业”
本文图片

李清照在《词论》里提出“词别是一家” , 主张捍卫词的文体特色 , 不赞同苏轼改革词风、以诗为词的作法 。 宇文所安的专著《只是一首歌:中国11世纪至12世纪初的词》可以看作对“词别是一家”的延申思考 。 他强调“苏轼确立宋词写作分水岭”这个学术共识 , 又把关注点扩展到写作手法之外 , 即 , 苏轼作为北宋文化界的万王之王 , 他所追求的“词的诗性方向” , 不仅改造了词的文体 , 也改变了词的社会功能 , 宋词因为苏轼 , 彻底从一种表演实践转向文学体裁 。 在苏轼之前 , 从11世纪到12世纪初的百余年间 , 词的首要功能并非个人言志 , 而是用于欢场消遣和官场社交 , 仅有文本是不够的 , 作者、歌女和观众共同组成的被暧昧和激情包围的小世界 , 组成完整的词的世界 。
|在宋朝,填词一度被视为“不务正业”
本文图片

宇文所安揭示了填词仍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边缘活动时 , 它的隐秘的创作机制——男性词人代入女性的视角 , 以感性的表达逃逸到不被公共价值认可的禁区 。 这是中国文化里一种奇特的现象 。 早期的婉约词即便不被视为引人堕落的违禁品 , 至少是边缘的文化产品 。 宋代在政治、道德等各种层面严格寻求清晰的统一性 , 不一致的个体的感受和声音不被允许出现在约定俗成的价值体系里 。 高官士大夫的本职是守护公共价值 , 于是 , 填词成为他们私生活里的秘密 , 许多位高权重的男性反复书写失落的爱情和瞬息间的悲欢 , 那些被一体化的系统排挤出的剩余物 , 既是被藐视的话语 , 也暴露了严苛的道德理想怎样辜负了人性的需求:自上而下认可的价值体系和世俗实际经验中运作的价值体系之间 , 存在着不能愈合的裂痕 。
|在宋朝,填词一度被视为“不务正业”
本文图片

关于柳永 , 最广为人知的一则掌故是说他言行轻浮 , 为仁宗厌弃 , 逐他“且去填词” , 他从此纵情欢场 , 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 。 这则传闻出现在柳永去世50年后 , 被证明是编造的 。 它的出现和流传 , 佐证了“填词”不被视为士族的正途 , 浅斟低唱的词不符合宋代的时代精神 , 被放逐在道德理想之外 。
柳永的浪子形象 , 也是以讹传讹 。 柳永在史料中几乎没有留下痕迹 , 学者们无法考据他的确切生卒年份 , 只知道他在11世纪的30年代考中进士 , 有过一段宦游经历 。 他写过许多羁旅行役的词 , 也提到对踏入仕途的悔恨 , 比如名篇《雨霖铃》 , 长亭骤雨 , 兰舟催发 , 烟波暮霭这些具体的细节催化了伤离别的痛 。 柳永创造过太多“相看泪眼”或“免恁牵系”的情境 , 但并没有充满说服力的考据证明这是作者的自传声音 , 甚至 , 作者柳永和词里的叙述者 , 不是必然合一的 。 自12世纪以后 , 读者所知的柳永 , 来自他写的慢词和长调 , 把作者生平和词作的内容勾连起来 。 这很可能是严重的误读 。 在柳永的时代 , 讲述作者的经历和想法 , 是古典诗歌的功能 , 属于文学的领地 。 至于词 , 则是舞台表演的半成品 , 词的文本是供歌女演唱 , 不是以书籍的形式传播和供人阅读 。
|在宋朝,填词一度被视为“不务正业”
本文图片

宋词分为慢词和小令两个大类 。 大部分小令创作或表演于高官们的社交宴会 , 经常是在户外助兴 。 慢词不一样 , 这是封闭空间里长时间的完整演出 , 是勾栏瓦舍的欢场里特有的 。 所以 , 为慢词埋单的客人们 , 欣赏着表演 , 观众的欲望对象是歌女以及歌女在演唱中制造的幻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