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我们住在一起》实体书书影
2014年开更的《我们住在一起》 , 是她的自我突破之作 , 她开始强化角色的成长变化与职场背景:“当我写完一本书 , 写笔下的角色遇到了什么困难 , 解决问题后有所感悟 , 经常觉得自己也跟着人物一起成长了 。 那么我也会希望这种感受能够传达给读者 , 如果传达成功了的话 , 我的创作也会更有意义 。 ”
于是 , 有了从软弱圣母到金牌保代的钱菲 , 从小秘书到投资总监的宁檬 , 从无名小设计师到家装先锋的谷妙语……那几年 , 红九把娱乐圈、投行、家装、家电行业都写了个遍 , “写不熟悉的行业领域前 , 我会先做调研 , 查查资料 , 咨询认识的从业者 。 文中很多情节不完全都是我自己的经历 , 但同在职场打拼 , 我们的感悟肯定是共通的 。 ”
“我特别佩服那些不需要大纲 , 脑子里有思路可以一直写下去的作者 。 ” 红九自认在写作上不算天赋型选手 , 10年创作让她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论 , “我会先定人设 , 反复设立再反复推翻 。 等人设敲定了再做大纲 , 基本上严格按照大纲推进 , 中途不会再变动 。 写大纲时我就会把文中的伏笔 , 哪里埋下、哪里揭晓都设计好 , 不然小说写着写着就会‘飘’ 。 ”
本文图片
《请叫我总监》剧照
“我最受不了的是 , 别人看你写的主角 , 不管差多远都会说 , 这就是你自己吧?”红九强调 , 网文世界与现实生活应该互不打扰 。 而且和她创造的那些很飒很独立的角色不同 , 她坦言自己是一位“特别不自我”的人:“我很在意 , 也很容易接受别人给我的意见 。 更新完后看评论对我来说很重要 , 我发现很多读者都很有想法 , 他们站在另一个角度经常会指出我写文时发现不了的情节盲点 , 专业领域上的一些漏洞 。 或者他们会反馈哪个情节让他们的阅读体验不是很舒服 , 我都会回头去做修改 。 ” 大多数时候 , 这种创作者和读者的互动效果很良性:“我发现作出调整后 , 无论是人物还是故事都更完善了 。 ”
扎根晋江十余载 , 红九也谈到这一平台带给她的助益:“我们的编辑从来不干预作者的创作 , 给到了我绝对的自由度 。 另外我们的榜单完全以读者的反馈和打分来评定 , 不存在猫腻 , 无论对新人还是老人都很一视同仁 , 营造了很好的创作氛围 。 ”
拒绝跟风创作 , “去做创造热点的人”
“咱就是说 , 剧情什么时候能甜?”“不会吧不会吧 , 居然真的有男女主最后一集才在一起的剧?”《请叫我总监》播出时 , 观众一直对男女主的感情线颇有微词 。 一言以蔽之——发糖太少了!
“首先 , 我写‘总监’时就定下了这篇文的基调是一个女性职场成长故事 , 如果重点是体现成长 , 就不太适宜搞得很甜宠 。 而且职场文的受众群体 , 对看主角搞事业反应会比看主角谈甜宠的恋爱更积极 。 ”红九表示 , 其实在《请叫我总监》小说更新期间 , 经常有读者就此提出意见 , 但她的创作态度很坚定 , “这个故事的主线就是女主在投资领域的成长 , 感情线一直都在 , 不过是隐隐的、蠢蠢欲动的 。 如果像早期我的甜宠文那么明着泛滥 , 反而会显得很腻歪 , 和故事基调根本不搭 。 生活中我也会喜欢看一些甜宠剧 , 无论是撒糖还是搞事业 , 都有各自的受众群 , 而且这两个群体会互相融合 , 所以没必要形成所谓的对立 。 ”
- 章志峰|专访|茶百戏非遗传承人揭秘,刘亦菲的“替身”原来是她
- |彭懿:40个春秋里,那些被误解的与无法放弃的丨专访
- |强国有我,典聚中华:爱国侨胞企业家聚典阁文化创始人纪智先生专访
- 李仲谋|专访福建省世茂海丝博物馆李仲谋:“非营利”与“商业效益”的平衡
- |专访画虎名家韩培孝:纸上猛虎显 笔下气韵生
- 马伯庸|专访|马伯庸谈《风起陇西》:一切历史小说都是写给当代读者
- 钢琴家|香格里拉致敬亚洲50年发展历程暨专访青年钢琴家张昊辰
- 习惯|童书·专访|汤汤:习惯了谎言的生命,对真相会麻木和漠视
- 李红|(转载自普洱杂志)掌柜李红傧专访:喝茶,在进步中找到乐趣
- |“领读兰州”嘉宾专访丨杨永宏:让阅读伴随我们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