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粟稀世珍品《福州鼓山》横空出世纪实( 五 )



1982年的1月21日
刘海粟在这张画的背面题道:“寺名以涌泉 , 可以入诗 , 可以入画 。 我来此写生 , 与僧有缘 , 与佛有缘 。 一九八二年一月廿一日刘海粟 , 年方八六” 。 刘海粟开始用“年方”二字 , 古人说“年方二八” , 指的是豆蔻年华的妙龄少女 , 海老1977年以“年方八二”自题 , 是一种幽默 , 也是“不信人生无再少”的意思 。 后来就成为一种习惯 , 到了1982年 , 按顺序应该题“年方八七”才对——也确实 , 1982年的刘海粟画上 , 清一色题的都是“年方八七” , 那么为何这张《福州鼓山》的背面 , 偏偏写着“年方八六”呢?他是1月13号早上7:30到福州的 , 8天以后画《福州鼓山》 , 这是他1982新年元月的第一张油画 , 却也是旧历辛酉鸡年的最后一张油画——1月21号这天是农历腊月廿七 , 距离除夕还有三天 , 海老以农历计龄 , 当然得题“年方八六”了 。
|刘海粟稀世珍品《福州鼓山》横空出世纪实
本文图片

刘海粟《福州鼓山》画背落款 。 (中国嘉德提供)
1月21号这天 , 快过年了 , 游人稀少 , 天气晴好 , 于是浩浩荡荡的七八个人 , 便簇拥着海老 , 往鼓山涌泉寺去了 。 对于选地方 , 海老很有经验 , 他没有进山门 , 也没有选景点 , 景点去的人多 , 一画就俗 。 他选择在山门外的石板甬道上支开画架 , 近处是郁郁苍苍的绿树掩映红墙 , 远处是涌泉寺的佛阁流丹 , 错落有致 。 鼓山涌泉寺号称 “进山不见寺 , 进寺不见山 。 ”前一句说庙藏在山林之中 , 后一句说庙中屋宇高敞 , 别有天地 。 这很像刘海粟年轻时常游常画的杭州灵隐天竺一带景致 , 故而他马上就捕捉到了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刺激感 。
|刘海粟稀世珍品《福州鼓山》横空出世纪实
本文图片

刘海粟在涌泉寺写生 。 (中国嘉德提供 , 图片致谢:赖祖铭先生)
海老画画 , 不怕围观 , 他不仅旁若无人 , 还能增一分豪气 , 他有一种舞台感、现场感 , 这是很多画画的人所难以想象和惧怕面对的 。 他甚至像一个明星 , 以传奇的人生经历、魔术般的手段 , 受人尊重的年纪 , 以及旺盛的精力站在舞台上 , 说他像明星未免有些太低估他了 , 他是风云人物 , 自带一种浑然天成的从容自信 , 不管是出现在上海或北京的展览馆和报告厅 , 或者是高山之上(如黄山) , 或者是云海之间(如闽粤) , 都能吸引成群的追随者 。 当天还有一个小插曲 , 后来沈文补记:有个围观的加拿大华人小伙子 , 名叫李德金 , 一直跟到中午 , 海老问其姓名 , 来自何方 , 祖籍在哪儿等等 , 然后着人取来纸笔 , 大书“爱祖国”三个字赠之 。 小伙子激动地抱住海老 , 亲吻脸颊 。
|刘海粟稀世珍品《福州鼓山》横空出世纪实
本文图片

刘海粟户外写生 , 不怕围观 。 (中国嘉德提供 , 图片致谢:赖祖铭先生)
画了片晌 , 沈文怕他累 , 向寺僧借来藤椅并奉上岩茶 , 海老喝了口茶 , 仍不肯坐 , 定要站着画 , 海老上山可以坐滑竿但画画却坚持能站着就绝不坐着 , 他的理论是:站着画画才有气力从身体贯注到笔端 , 画是有生命力的 , 倘若坐下 , 气息便弱了 。 画到中午 , 大要已成 , 剩下的工作可以回宾馆完善 , 众人皆鼓掌叫好 , 海老前后踱步 , 再三审看 , 也觉得十分满意 , 遂长呼一口气 , 将笔掷入画箱 , 然后便重重地跌落在藤椅上 , 神疲力倦 , 停了好一会儿才张口答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