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刘海粟在涌泉寺写生 。 (中国嘉德提供 , 图片致谢:赖祖铭先生)
回音:关于照片的解读
空谷传响 , 必有回音 。 绘画是一种呼唤 , 文字也是 , 在2022年的6月6日 , 一张1982年1月21日由中国新闻社福建分社赖祖铭先生拍摄的海老当天在福州鼓山作画的现场照片从岁月的深海中浮现出来并被发送到林琳女士的手机上 。
一张照片 , 记录了丰富的信息 , 且让我们略作解读 。
1、风度
“隔世传薪火”是海老的人生经历 , 从1953年上交上海美专到1978年复出 , 古人说“一世三十年” , 就这样一代人过去了 。 每个时代都有它特有的仪态、表情和姿势 , 1980年代初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别具风姿 。 具体到个人身上 , 就体现为一种风度——这张照片有一种特殊的风度 , 莫可名状的异域感 , 从时间深处信步走来老派的高贵 。
2、摄影
照片拍摄者赖祖铭先生是一位资深人像摄影家 , 出生于1938年 , 自195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摄影 , 先后任新闻采访人员、主任采访人员、中新社分社副社长等职务 。 1980年代初还是黑白照片时代 , 彩色照相普及是1990年之后的事情了 , 海老是法国留学归来的知名的爱国艺术家 , 故而由专事外宣的中国新闻社跟随拍摄彩色影像 , 自是情理中事 , 现场记录也是海老复出后一大特色 , 他有一种舞台感、一种主角和观众的关系 。 画家作画 , 如何调色 , 如何运笔 , 本来是私密的 , 海老戏剧化地将作画现场变作个人舞台 , 也开了日后类似行为之先河 。
赖祖铭先生后来将这幅照片收入《昔日影像:赖祖铭新闻摄影集》中 , 2015年由香港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
3、帽子
海老头戴一顶黑色羊毛呢贝雷帽 , 这几乎是他晚年着装标配的一部分 。 贝雷帽在艺术中的高光时刻 , 应属塞尚《带贝雷帽的自画像》 , 有趣的是 , 到了1980年代 , 贝雷帽早就在巴黎过时了 , 海老保留的是1930年代的巴黎的时尚记忆 , 他不仅把这种时尚记忆变成着装风格 , 而且还影响了不少人 , 1980年代初在中国的岁数大一点儿的画家群中 , 贝雷帽很是流行了一阵 。
4西服
就算不讲究穿着 , 海老的这件西服也够亮眼的 , 裁剪和布料均属上乘 , 尤其在诸多蓝制服的包围之下 , 照片是用大光圈拍摄的 , 依稀可见海老右侧青年 。 刘蟾老师回忆 , 这件西服是1981年海老在香港办画展时 , 专门请裁缝定制的 , 他体型阔大 , 购买成衣很少有合体舒适的 。 当日气温约在15°C , 除了这件毛呢西服 , 海老还很精神地着一条棕色羊绒围巾 , 刘蟾说这应该是在香港的大姐刘英伦帮他买的 。
5画笔
海老右手拿着一支笔 , 左手倒至少握着8支笔 , 这些笔都很秃 , 一看就是用了很久的样子 , 笔毫都快磨没了 , 简直像一根树枝 。 海老先用普蓝勾线 , 勾出天空、山峦、树木、楼阁的轮廓 , 他画树的方式勾线留白 , 我们可以看到这也是梵高常用的方式 。 然后他开始用一种不容置疑的肯定铺陈红墙的基调 , 笔端像灼热的火 , 在空白画布上 , 依次倾洒着鲜血、阳光与信念 。
本文图片
刘海粟 , 《福州鼓山》 , 布面油画 , 76×100 cm , 1982 。 (中国嘉德提供)
著录
《艺苑-刘海粟教授艺术活动七十年专刊》 , 南京艺术学院 , 南京 , 1983年 , 第103页
《艺术大师刘海粟》 , 山东美术出版社 , 济南市 , 1986年8月 , 第412页
- 刘海|6.13-6.19周运,赢得奖励的星座,忙碌但惊喜不断,或有意外收获
- 安徽博物院|安徽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七大稀世珍宝
- |15404件稀世文物,出土险被混凝土直接浇灌,专家惊出一身冷汗
- 和田玉籽料|和田玉籽料“一级白 刘海戏金蟾”.
- 精绝|1995年,考古队发现“精绝国”国王夫妇墓,男人手臂绑有稀世国宝
- |盗锯敦煌壁画,偷凿龙门石窟佛像,列强们掳走了多少稀世国宝?
- |刘海粟美术馆馆藏梅花主题作品在线上展出
- |湖北出土一把稀世神剑,距今2300年仍削铁如泥,又一科学未解之谜!
- 刘海兰|大咖荐读丨刘海兰:让善的种子在心底自然而然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 |黄河出土的四尊大铁牛,沉浸水中千年不腐,被称为稀世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