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绣|江南 松江 织绣

织绣|江南 松江 织绣
文章插图

从上海博物馆“丝理丹青”
明清缂绣书画特展说起
作者:林玲(LINDA)
最近缂丝很火,前有中国保利“弘历的世界---乾隆兰亭图帖缂丝卷”全国巡展,现有上海博物馆“丝理丹青”明清缂丝刺绣书画特展。本次展览共展出明清缂绣27件(套),其中缂丝11件套,刺绣16件套。类似的展览上博于2007年办过“海上锦绣:顾绣珍品特展”,专门遍请大咖举办过论坛,集结出册《顾绣珍品特集》,到现在还是藏家研究顾绣技法,特征和传承的重要图录。更早的展览是1991年的日本国立东京博物馆的上海博物馆明清书画展,其中包括几件缂丝。
1991年到2007年,2007年到2021年,几次展览中间间隔十多年。可见这些珍贵的文物许久才能被展览一次。为本次特展编辑的图录中收录于来自缂丝典藏兄弟单位学者们的专文,如辽宁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馆。一个跟以往比较显著的变化是,此次主题针对是织绣艺术而非织绣技艺,艺术在前,技艺在后。另外一个显著的特征为,上述博物馆的研究员一致认可江南的书画艺术孕育了织绣技艺。笔者结合展览实观,为读者剖析一二。
+ + + +
一传承有序的顾绣和出生高贵的缂丝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题跋最多的展品是清赵惠君的刺绣《金带围图》,共计有24处。绣品居中装裱,周围被超过二倍体量的题跋环绕,蔚为大观。作品由清代苏州画家顾春福(1796-?) 画稿,其妻赵惠君于1843年完成刺绣,是画家与画家妻子完美结合的一段佳话。题跋中有吴大瀓(1835-1902),吴湖帆(1894-1968)祖孙;清代篆刻家程庭鷺(1796-1858);清代书法大家杨见山(1819-1896),他也是近代上海艺坛领袖吴昌硕的老师。余下有较多闺阁女史的拜观题跋。一件作品有如此多的题跋,除作品本身上乘外,估计其创作的背景和故事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织绣|江南 松江 织绣
文章插图

△ 刺绣《金带围图》展厅实拍
顾绣《东山图》也是展品中比较吸引人的地方,画面部分和董其昌(1555-1636)的题跋体量几乎相当。按照刺绣占整个画面的比例而言,实际上是一件摹古绢画带有局部刺绣。细观董其昌题跋得知,《东山图》系南宋赵伯驹(1120-1182)所画,明代重新在绢上描摹后,请顾绣根据此粉本重新刺绣,用作馈赠之用。
织绣|江南 松江 织绣
文章插图

△ 《东山图》董其昌题跋展厅实拍,下钤“宗伯学士”和“董氏玄宰”二印
有趣的是,收到“订单”的顾氏女红,仅仅在七至八处人物,植物叶脉,山峦走向处用丝线简单勾勒,而在点题处“捷报传递,东山再起”的马匹上刺绣极为精巧。不同于现代刺绣满满当当,反复强调用工几何。就如何用刺绣烘托主题一点,顾绣就当之无愧“绣中翘楚”。画面右下角绣“斧头”印,为顾氏家族印。查阅2007年顾绣图录,此印跟辽博藏《韩希孟绣花鸟》款章一致。其实从施绣者精通画理,韩希孟(明万历崇祯年间,具体生卒不详)丈夫顾寿潜为董其昌入室弟子二点分析,此件用作送礼之用的董其昌订单,非韩希孟亲绣或把关不可。
织绣|江南 松江 织绣
文章插图

△ 《东山图》刺绣局部展厅实拍
在11件展示的缂丝展品中, 明代《群仙拱寿图》(高164.5厘米,宽118.6厘米) 上有皇家钤章七方,其中三方收藏章分别为“石渠宝笈”,“御书房鉴藏宝”和“三希堂精鉴玺”。笔者收藏有1932年版朱启钤(1872-1964)编著《清内府藏缂丝书画目录》,有记载“宋缂丝群仙拱寿图”一轴,宋本五色织,高五尺一寸七分,广三尺七寸三分(高172厘米,宽124厘米 )。石渠宝笈卷四十,藏御书房,原注上等元一。此处记录跟展品尺寸雷同,略有出入处可能为装裱所致,且有御书房收藏佐证,应是此物原件。原藏家可能为近代上海收藏名家庞元济(1864--1949),字莱臣。据《上海文物博物馆志大事记》记载,1951年12月6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接受庞伯谨(庞来臣之子)等捐赠宋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及明缂丝6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