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绣|江南 松江 织绣( 四 )


织绣|江南 松江 织绣
文章插图

△ 朱克柔《鹡鸰红蓼》,典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 + + +
五、松江与朱克柔关联的N种可能性
松江,位于上海市西南部,历史文化悠久,有着“上海之根” 的称呼。朱克柔的出生活动时间可以通过文从简的题跋获知“朱克柔,云间人,宋思陵人。”思陵即宋高宗一朝(1107-1187),云间为松江的雅称,也称华庭县(府)。元至十五年(1278年),华亭府改名松江府直至今日。据“上海市地方志地方史办公室松江文物志大事记”记载:宋代华亭县成为丝织工艺“缂丝”的生产中心。朱克柔其人和传世作品也有记载。当时缂丝的生产中心,北有定州,南有松江。松江府的富庶,自然环境和文人辈出,也为朱氏缂丝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南宋小朝廷的偏居临安(今浙江杭州)也为朱氏缂丝进入宫廷收藏提供了地理上的便利。
在翻阅一些女性织绣艺术家的资料,历史上有具体记载的很少,这也跟女性在古代社会地位不高有直接关联。比顾绣出名早约400多年的松江缂丝,可否根据相关史料建立朱克柔的故居并艺术陈列馆。同为宋代缂丝中心的河北定州已经建立了沈子藩(1086-1165)纪念馆,据《定州县志》记载,沈子藩为北宋缂丝名家,河北定州人。他随南宋朝廷从河北定州一路迁徙到苏州,随后在苏州开门授徒。据传朱克柔为他的学生。
缂丝本身的包容性极强,从埃及走过丝绸之路抵达西域的高昌王国(今新疆吐鲁番盆地),由回鹘人通过经商流通的方式把织帐篷的技术传入中原地区,在宋代由实用美术品演变为艺术品。外邦统治的元代,缂丝的精细高贵,让元朝帝皇发现了御容和佛像的最优选择,缂丝匠人在元代的地位得到极大提高。明代伊始,是缂丝的至暗时刻,由于奢靡繁复被禁止使用。但三代后的宣宗朝,缂丝的高贵典雅又得到宫廷内府的钟爱,而得以延续到清代康雍乾盛世的到来。
缂丝在历史上的出现都伴随着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复兴。今天的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交融东西”的国际化大都市,缂丝在历史上地位和价值与之相配。海派文化的“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与缂丝本身具有的包容性和变革性相吻合。元代的缂丝已经飘扬出海,影响了西方缂丝的形成和审美。今天在西方主要博物馆中主要收藏元代缂丝,织物中有捻真金线和真银线,也源于此缘由。
2014年上海当代艺术馆中迎来了一场特殊的展览“迷途:时间,空间和织物”。欧洲的织物毕加索的缂丝与东方的织物丁乙的当代艺术缂丝,二二相对,形成东西方的对话。上个世纪初叶,失去皇家庇护的法国缂丝通过内部的变革,找到了与当代艺术家合作的方式,把毕加索,马蒂斯,米罗等一众知名艺术家手稿二次创作为当代缂丝艺术品。重新找到财团,基金会,当代艺术博物馆等新一代的藏家后,也带动了整个艺术圈对于这种艺术媒介的追捧。皇家收藏的脉络,极为优秀的表现力和包容性使法国的小镇奥布松一跃成为全球当代缂丝艺术中心。而在此之前,奥布松小镇仅仅留有200名缂丝匠,濒临破产。除奥布松外,位于巴黎市中心的高比林大道的高比林缂丝工坊由培训学校,博物馆和工坊组成了今天的皇家高比林缂丝工坊。培训学校不仅满足了参观者的好奇之心,同时也为整个行业源源不断输送新鲜血液。
作为上海之根的松江,不仅是要立足于历史上松江缂丝的繁华,更要有世界的眼光,学习百年前法国缂丝的变革,可以把松江缂丝做成一张当代上海的名片。
+ + + +
林玲LI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