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原文翻译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全诗的意思( 三 )


“归来倚杖自叹息”总收一、二两节 。诗人大约是一听到北风狂叫 , 就担心盖得不够结实的茅屋发生危险 , 因而就拄杖出门 , 直到风吹屋破 , 茅草无法收回 , 这才无可奈何地走回家中 。“倚杖” , 当然又与“老无力”照应 。“自叹息”中的“自”字 , 下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 , 未引起别人的同情和帮助 , 则世风的浇薄 , 就意在言外了 , 因而他“叹息”的内容 , 也就十分深广 。当他自己风吹屋破 , 无处安身 , 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 , 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
第三节八句 , 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俄顷风定云墨色 , 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 , 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 , 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 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 , 已在预料之中 。“布衾多年冷似铁 , 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 , 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作者是写不出来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不仅是写布被又旧又破 , 而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 。成都的八月 , 天气并不“冷” , 正由于“床头屋漏无干处 , 雨脚如麻未断绝” , 所以才感到冷 。“自经丧乱少睡眠 , 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 , 一纵一收 。一纵 , 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 , 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 , 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 。忧国忧民 , 加上“长夜沾湿” , 难以入睡 。“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 , 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 , 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 。而这种心情 , 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 。于是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 , 水到渠成 , 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全诗的结尾 。
“安得广厦千万间 ,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风雨不动安如山” , 前后用七字句 , 中间用九字句 , 句句蝉联而下 , 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儿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 , 又声音宏亮 , 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 , 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这种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 咏歌之不足 , 故嗟叹之 ,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 至此表现得淋漓尽致 。
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 , 不论是描写他本身的痛苦 , 或者描写他本身的幸福 。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 , 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 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 , 但当读者读完最后一节的时候 , 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 , 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 , 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 。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 , 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 , 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 。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 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 , 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