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清|海清:隐入尘烟之后( 二 )


如同海清的恩师黄磊 , 很难想象曾经的“江滨柳”“徐志摩” , 近几年无论在综艺还是在各类都市家庭剧中都是善良却絮叨的北京大叔“人设” , 《小敏家》中的陈卓、《小别离》中的方圆、当然还有真人秀《极限挑战》系列、《向往》系列中的黄老师……如果剥离形态、情节和人物关系 , 这些角色似乎彼此都能相互替换 , 又似乎不用替换 , 因为彼此都可以“复制粘贴” 。 我相信黄磊老师面对这些角色一定是信手拈来 , 甚至不用深思熟虑 , 直接开机开始 , 甚至已到达多年积累的肌肉记忆和情绪反应 。 黄磊自己也完全认可:“到了一定的年纪 , 演戏总会有自己的烙印 , 我很接受 。 ”不只黄磊 , 很多当红演员 , 如靳东、江疏影、刘涛等纷纷在事业的舒适圈里游刃有余 。

演员如果获得一定的认可 , 能不能再突破自身的舒适圈?是无法突围还是不想突围?表演的“舒适圈”是一把双刃剑 , 它为好不容易熬出头的演员带来了名利 , 但同时也是他们通向杰出演员路上的阻碍 , 想办法跳出来需要一定的信念和勇气 。 一个演员的成长和成熟 , 不只因时势或机缘 , 更来自于他对自身的要求和选择 , 自己看重的究竟是什么 。
达斯汀·霍夫曼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蛰伏后 , 终于在29岁参演电影《毕业生》并贡献了精湛的演技 , 他扮演一位青涩而迷惘的大学毕业生本杰明 , 警惕又惶恐的眼神、拘谨的肢体 , 把在沉默之下难以抑制躁动的人物内心演绎得生动形象;特别是影片最后本杰明在教堂上演“婚礼大战” , 和真爱伊莱恩逃上公交车 , 一阵狂喜之后又陷入迷惘的神情成为影片的经典 。 达斯汀·霍夫曼在《毕业生》后获得巨大的成功 , 片约像雪片一样飞到他面前 , 大多都是年轻学生的角色 , 但霍夫曼都拒绝了 。 静默两年 , 他等来了《午夜牛郎》中的里佐——一个油滑的皮条客 , 人们很难把这个梳着大背头、穿着廉价西装的穷光蛋和两年前懵懂的毕业生联系到一起 。 之后的《杜丝先生》《克莱默夫妇》《雨人》……一个个截然不同又掷地有声的角色让人们看到了这个相貌平平的小个子演员体内蕴含的巨大力量 , 这也是他一次一次突破自我、激发潜力的结果 。
当然 , 以当下国内影视行业的环境去要求演员选择的理性似乎略有些苛刻 , 但作为有一定知名度的演员如果疲于出现在各种流量电视剧或综艺里 , 在观众面前完成一个艺人的“人设” , 是对自身所蕴含的艺术性的极大消耗 。 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一种表达情感的生命形式 , 它是动态的、有机的、具有生长性的 , 它和人的生命形式具有同构性 , 会在艺术家机体里汲取生活的养分而生长、发展和消亡 , 这是艺术创作的循环规律 。
因此 , 当演员以一种类型角色获得知名度和成功后自然需要接受类型角色生命力的消亡 , 并生发新的艺术性和创作力量 , 这种力量来自于对自我的挑战和突破 。

海清在《双面胶》之后 , 也逐渐进入所谓知名艺人的舒适轨迹 , 片约代言不断 , 角色驾轻就熟 。 但我们逐渐在各类采访或综艺里看到海清引发争议的行为和言论 , 如“我们一定比胡歌便宜 , 但一样好用”“你是我的神”“我是一条疯狗” ……有的人认为这是作秀 , 有的人认为是她太急切地保住咖位 , 我们姑且不谈其究竟的原因 , 但可以看到的是海清性格中不计后果的“楞”劲儿和“疯”劲儿 。 除了莽撞的言论 , 海清也不计咖位地挑战不一样的角色 , 如《赵氏孤儿》中的程妻 , 《北京遇上西雅图》中的“白发魔女”周逸等等 , 很多尝试的角色或许引发某些争议 , 但其背后我们看到的是那个曾经在表演教室“死磕”的黄怡 , 这对身处“舒适圈”的海清来说是可贵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