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清|海清:隐入尘烟之后( 三 )


《红海行动》是海清在国民媳妇以外最重要的一次突破 , 她扮演一位接近偏执的战地女记者夏楠 , 与中国特种兵一起在中东战场上与国际恐怖分子展开搏斗 , 营救中国人质 。 在这部戏里 , 海清很拼 , 尽管戏份不多 , 但照样和男演员一样摸爬滚打 , 吃了很多苦 。 当得知自己的助手已被恐怖分子处决 , 她一时不知所措 , 后又努力使自己平静未果而怒吼着用拳头砸墙 , 又和张译扮演的蛟龙队长杨锐痛苦地回忆起自己丈夫和孩子在伦敦街头被恐怖分子炸死 。 这场感情戏一共只有不到两分钟 , 却是夏楠在整部影片内最重要的一场文戏 , 把这个人物前史、情感和动机都要表达出来 。 海清这场戏处理得非常好 , 一反她惯有的伶牙利齿 , 语速很快的形象 , 用克制的、做减法的表演来表达人物的极度悲愤 , 符合影片的情境 , 也非常打动观众 。
但《红海行动》毕竟是一部战争题材的男人戏 , 海清可发挥的空间不大 , 于是我们就见到了《隐入尘烟》中的曹贵英 。

当职业演员碰到非职业演员
《隐入尘烟》是导演李睿珺把视角转向自己的老家 , 展现当地农民的朴素生活和情感的力作 。 除了海清 , 影片所有演员都是李睿珺的老乡 , 均为非职业演员 , 其中男主角马有铁由导演李睿珺的姨夫——一位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扮演 , 与其说扮演不如说是在镜头前生活 。 海清是全片唯一的职业演员 , 这对她来说是莫大的挑战 , “我觉得这是一个大冒险 , 能激发我创作的动力” 。
自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起 , 启用非职业演员是纪实美学电影常用的手段 , 如《秋菊打官司》《图雅的婚事》《小武》等等 。 对非职业演员来说 , 他们最重要的工作是忘记镜头的存在 , 而职业演员则必须忘记“表演” , 真正地放下自己 。 海清对人物的语言、肢体、神态做了很详细的功课 , 并住在男主角家里进行数月的体验生活 。
海清的拼劲毋庸置疑 。 她为了让自己的眼神更接近人物 , 一直看太阳 , 直晒到视力下降 , 长出黄斑;她为了找到人物轻微残疾的肢体感觉 , 平日生活里也一直保持一瘸一拐的状态 , 以至于戏拍完了 , 她也脊柱侧弯了 。 这些贴近人物的努力 , 没有小窍门、小工具 , 只有死磕 。
但是 , 表演不是模仿秀 , 人物最终是要在演员内心发芽生长 , 演员与角色合二为一 , 不仅是外化的合体 , 更是内在自我的合体 。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言:对演员来说 , 创作的工具不仅是外在的肢体 , 还有内在精神 , 他的悟智、意志和情感联合起来形成他全部内在动力 , 并与外在所有元素联合起来去寻觅剧本的共同目的 。 演员内心如果始终俯视周围 , 无法真正放下自己 , 是不能让人物在自己内心扎根的 。

《隐入尘烟》开拍后第三天就拍摄曹贵英和马有铁拍结婚照的戏 。 这场戏里 , 海清在视觉上已经很贴近剧中人物形象 , 她扮演的曹贵英紧张地坐在照相师的镜头前 , 面庞和眼神却执拗地看着右侧 , 我们可以理解为演员设计人物左手略有残疾 , 所以右边肢体比较主动;但是再仔细看这一个不到两分钟的安静的近景画面 , 只有照相师的画外音 , 不时地指导这对新婚夫妻如何拍照 。 海清的微表情设计似乎很丰富 , 包含无奈、害羞和不知所措等等 , 看得出很用劲;执拗偏侧的面庞、微蹙的眉头、紧闭的双唇以及回避的眼神 , 好像不是不熟悉镜头 , 而是刻意地表达人物对镜头的回避 。 而马有铁则以不变应万变 , 对镜头的不熟悉和紧张都被外在的木讷和茫然所掩盖 。 这场戏里 , 职业演员太在意视觉上人物的像不像 , 外化的表达太用劲 , 反而显现出内在动力不足 。 海清自己也在一些采访中谈及这场戏 , 觉得自己当时“各种矫揉造作 , 无处安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