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彦:再现古器物的立体美|守艺 | 守艺

在纸上制图,将纸蒙在器物上,打湿,刷子刷要拓的位置,拓包上墨……王文彦专注而小心翼翼地进行着每一个细节。这是“全形拓”的部分操作步骤,以墨拓技法完成。“全形拓”是一种把器物原貌转移到平面拓纸上的特殊技艺。王文彦通过这项技艺,让一件件古老的器物“站”起来,再现其立体美。
王文彦:再现古器物的立体美|守艺 | 守艺
文章插图
拓包上墨

纯玩
1987年,刚满17岁的王文彦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憧憬和梦想,踏上了北上的路程。北京铁路师范学校,是他当时就读的学校。作为一名师范生,王文彦接受着当时最为全面的师范类教育——选修美术,其中包含书法课程。原本只是学校的课程设置,王文彦从未想过,这些将改变他看似既定的人生。
“中专四年,这就意味着书法会伴随着我四年。”王文彦回忆说,书法课程的学习,离不开字帖,出版的字帖就是拓本的印刷本。而拓本就是用纸紧覆在碑帖或金石等器物的文字或花纹上,用墨或其他颜色打出其文字、图形的印刷品。不同于绘画丰富多彩的呈现,将拓片整理后形成的拓本,多为黑白单调色彩,而这“黑乎乎的东西”却意外吸引了王文彦的注意力,“觉得那些字帖太有魅力了”!
王文彦:再现古器物的立体美|守艺 | 守艺
文章插图
北京——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文化交流活动众多。得益于在北京求学的地理优势,王文彦可以在诸多博物馆、展览馆和其他文化交流集中地游走。“哪里能看到更多珍品呢?”王文彦的内心充满了对拓片的好奇与向往,而这也驱使着他走进了著名文化街——琉璃厂,也走进了百年老字号店铺——庆云堂。
起源于清代的琉璃厂,文化氛围浓郁。坐落于北京琉璃厂西街20号的庆云堂,则是一家以经营历代碑帖、文房四宝为主,兼收石刻等文物的店铺。百余年间,吸纳了古今中外诸多著名的文人、书法家来此研讨赏鉴。新中国成立后,庆云堂向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等提供了诸多珍贵文物。
这一地点的发现,令王文彦欣喜至极。只要没有上课,他就会一个人坐地铁到琉璃厂逛店铺找拓片,去庆云堂跟店里的老师傅攀谈。“当时自己每个月的生活费是五十元钱,而一张碑帖或者二三十元,或者百八十元钱。”王文彦回忆,尽管当时拓片这个“黑老虎”的市场很小,价格也没有现在这么高,但那时作为学生无力消费,拓片只能作为“奢侈品”去观赏,“看着就高兴”。正是抱着这种“纯玩”的心态,上学的四年间,王文彦成了庆云堂的常客,而对拓片的喜爱也深深融入了他的血液里。

入道
1991年,中专毕业的王文彦从北京返回石家庄,被分配到省会一家铁路中学当老师,教授酒店管理专业。尽管离开了北京,离开了学校的熏陶,但是对碑拓的那丝牵挂,一直萦绕在王文彦的心中。“工作后开始买一些秦汉砖瓦。”源于拓片的影响以及骨子里对传统文化的喜好,当时月收入57.5元的王文彦,经常会花十几元、二三十元买一块老砖瓦。
王文彦:再现古器物的立体美|守艺 | 守艺
文章插图
戈父辛铜盘拓(部分)(王文彦作)
“上学时学习的美术,之后就渐渐放下了。但是对于书法和碑拓,一直坚持着。”王文彦说,而这也引导着他开始摸索着进行拓本实践。
碑,是将歌功颂德、生平立传的纪事文字镌刻于石上,再将此石立于墓葬庙观处。因碑上的文字多为高手或名家所书,为了让后人学习书法,人们将纸敷在碑上用墨捶拓下来,称之为碑拓,如《张迁碑》《张黑女碑》《簏山寺碑》等,是后人学习的极好的书法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