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严家炎先生的“严加严”( 三 )


在考察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钩沉和总结现代文学史上的小说家群落,开创新时期以来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研究的新格局,这一披荆斩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逸兴遄飞的北大课堂与正式刊行的专门著作之间,还有选编《新感觉派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中国现代各流派小说选》四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以及出版《论现代小说与文艺思潮》(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1983年秋,严家炎应上海《小说界》之邀,连续撰写并刊出五篇“中国现代小说流派论”,从“五四”时期的“问题小说”一直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现代派小说。至于全书打头的综论性质的《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漫笔》《中国现代小说流派鸟瞰》,也都是北大课堂的产物。相对于日后一锤定音的专著,这些陆续刊出的论文,同样认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这三种思潮、三条线索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相互扭结、相互对抗,同时又相互渗透、相互组合,这就构成了现代小说流派变迁的重要内容”,只是在具体流派的确认与划分上不尽一致。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的研究,并不自严家炎始;但《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首次发掘了新感觉派、社会剖析派、七月派、后期浪漫派等小说流派,引发后来相关流派的研究热潮,有很大功绩。其中,第七章“七月派小说”很有特点,第八章“后期浪漫派小说”不太成立,最为人称道的,还是第四、第五章。
第四章“新感觉派和心理分析小说”如此开门见山:“稍晚于太阳社、后期创造社的‘革命小说’,二十年代末期和三十年代初期,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一个以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叶灵凤为代表的新的小说流派——新感觉派。这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此前学界或因立场限制对其视而不见,或以为不过是日本新感觉派的拙劣模仿,基本持否定态度。严家炎借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编《新感觉派小说选》之机,认真梳理了横光利一、川端康成等的理论主张及其对中国作家的影响,还有刘呐鸥等上海作家如何借助《无轨电车》《新文艺》《现代》等杂志,尝试将日本新感觉派初期主张的新感觉主义与后期提倡的新心理主义结合起来,最终闯出自己的道路,成为“中国现代都市文学开拓者中的重要一支”。第四章的内容主要根据作者的《论新感觉派小说——<新感觉派小说选>前言》一文改写,主要差别在于增加了第五节“心理分析小说的发展和张爱玲的出现”。从思潮流派转到了创作手法,拉进了那时在海外影响极大而大陆尚未认真关注的张爱玲,看得出作者的“趋新”。好在作者最终还是守住了边界,没有更多离题的发挥,只是引证张爱玲《流言·写什么》中谈初学写文章,借鉴各种资源及文体,其中包括新感觉派:“可见,说张爱玲曾得益于新感觉派,大概是可以的。但自然,不能据此简单地把她当作新感觉派作家。”
相对来说,第五章“社会剖析派小说”最能显示史家严家炎的立场、趣味与功力。第一节“《子夜》的出现和社会剖析派的形成”、第二节“小说家的艺术,社会科学家的气质”、第三节“横断面的结构,客观化的描述”、第四节“复杂化的性格,悲剧性的命运”,单看各节标题,就能大致把握此章要义。其中第二节最有创意,日后左翼文化研究崛起,社会科学在三十年代中国的流播与影响日益凸显,此类小说的研究得以深入展开。可惜受制于体制及篇幅,当初严家炎只是点到为止。
“几乎是在新感觉派的都市文学和心理分析小说获得发展的同时,以《子夜》为代表的另一种路子的都市文学也应运而生了。《子夜》的出现还带来了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崛起。这样,在三十年代,新感觉派的都市文学与左翼作家的都市文学,心理分析小说与社会剖析小说,这两类作品就互相映衬,互相竞争,并在某种范围内互相影响,互相渗透。”这段话很能显示严家炎的特点——站位较高,概括力强,简明扼要,用词准确,不愠不火。这是长期编写教材锻炼出来的本事,得益于作者阅读量大,眼界开阔,有明显的自家立场,但照顾到方方面面,说话不会太偏颇,声音也不会太尖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