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北大的书法,是一个笑话!( 三 )


自蔡元培1916年执掌北大,三年后北大就成立了“书法研究会”,这要比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成立早近七十年,当时由沈尹默先生负责 。 其后 , 诞生了一批在书法创作和理论上都很有建树的人物,如罗振玉、梁启超、王国维、陈独秀、毛泽东、鲁迅以及以理论见长的朱光潜、冯友兰、宗白华、邓以蛰等 。 刘师培、周作人的墨迹,就连当代的书法家们看后都要汗颜 , 他们还说自己的“字”拿不出手 。 这一方是谦词 ,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北大中文科的教员们确实普遍擅长书法 。
除以上大家公认的人物外,我们来看看北大其他教授的书法 。
北京大学|北大的书法,是一个笑话!
本文图片

孙家鼐的楷书对联有深厚的唐楷基础 , 点画精到、用笔干净利落,气息清新纯真;吴汝伦的楷书是颜鲁公的底子,笔笔不苟、厚重大方;马相伯九十一岁所书行书《米芾论书语》,笔笔到位、古意盎然;劳乃宣、柯劭忞的手札取法《祭侄稿》,书法味浓郁;马寅初的楷书,显然有欧字和《张猛龙》的基础,有1951年楷书“百年树人”为证;王力1980年自作诗赠夫人夏蔚霞行书,不但诗意饱含深情,其字更是书卷气盈溢、章法完备、笔笔到位;沈从文1948年赠周定一的临书《出师颂》,极具临书功底,非一般爱好者所能为;俞平伯的行书和小楷,很见功力,清新隽永;钱玄同的隶书虽取法唐隶却全无匠气,非常难得 。 他的楷书取法唐人写经,古拙而厚重;周一良的小篆和隶书都表现出相当的书法修养;还有向达的行书手札和魏建功的隶书,完全可以以一个书家的标准去品评,还弥漫着特有的书卷气 。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举出更多的北大学人,如黄节、袁励准、朱希祖、陈垣、马衡、张士钊、徐玉森、蒋梦麟、黄侃、任鸿隽、翁文灝、李四光、王瑶、朱德熙、任继愈、汤用彤、沈兼士、周祖谟、袁行霈、唐兰、唐钺等,其墨迹都表现出深厚的书法功底和特有的学者气象 。 所举这些只是少数,“他们大多数不以书法名家,但对于书法亦有一定的修养,各自表现了鲜明的风格,颇有可观 。 ……其中许多以研治西学以讲授西方语文为职责的学者 , 也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修养,书法端修,令人赞叹!"
我没有做过准确的统计,但据我了解,现今的北大教授,有几人能写一手好板书?有几人能对书法有深刻的体悟?有的教授的毛笔字,缺少起码的书法基础训练,不知“中锋”为何物 , 还频频作书法演说、书法表演,参加书法展览,请问,你们的书法理论、书法评论有说服力吗?甚至有的教授写的字俗到和民间的“招财进宝”差不多,哪里还谈得上真正的书法?
北大的书法传统不见了,现今的北大,离书法越来越远了 。
北京大学|北大的书法,是一个笑话!
本文图片

大约20世纪80年代初期,北大的书法也曾活跃过,水平不俗,其标志是在“全国第一届大学生书法比赛”中,北大获奖人数颇多,其中华人德、白谦慎、曹宝麟、张辛等人已经是当今书坛有一定影响的人物了 。 他们承继了北大的传统,不但字写得好,而且也以理论著称 。 这之后,就少有听到北大的“声音”了 。
我谈北大书法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不管在北大看展览也好听讲座也罢,学生专注的眼神,认真的笔记,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虽然展览、讲座的水平一般,但学生们渴求学习书法、获得书法知识的热情极高 。
每次听完讲座虽不算很晚,但北大校园已渐渐安静下来 。 从北大小西门出来就是苏州街,依然车水马龙,繁华如昼 。
白日里苏州桥下总见一个乞丐爬卧着,拿着毛笔在地上写字 。 虽然字不成体、下笔无由,但握笔的手毫不颤抖,专注的内心丝毫不为喧嚣的外界所干扰 。 一次我放了两元钱在其乞罐里,他也只是略略的抬头看我一下,又继续俯身写字 。 突然我似乎想起了什么 。 当今书坛流派纷呈、丰富多彩,但你能记起谁,又有谁能代表这个时代?这是没有权威、没有大师的时代,其原因恐怕就是“浮躁”二字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