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方克立:永远的德业之师

—— 他开创了中国大陆的现代新儒学研究之先河
—— 他提出了“马魂、中体、西用”论 , 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给予思考
2021年4月10日 , 在北京天寿陵园 , 著名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方克立先生的骨灰下葬 , 一个长期思考中国哲学和文化向何处去的大脑与这个世界作了最后的告别 。 一年之前 , 身在新加坡的东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主任樊浩收到学生徐嘉的微信:方克立老师2020年4月21日22点19分去世 。
方克立既懂马克思 , 又懂孔子 , 是论著如珠玑、执中国哲学科学之牛耳的哲学大师 。 有人问他 , 心里最服膺的是什么 。 方克立说:“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三流合一、综合创新 , 马克思主义是哲学社会科学之魂 。 ”对他而言 , “马魂”早已贯穿于学术血脉之中 , 并始终不渝 。
做学问不追求“高髻细腰”
“平”者 , 心平而不气盛;“实”者 , 实在而不虚妄 。 唯心平 , 方能物来顺应;唯实在 , 始能取信于人 。 “平实”的学风和文风渗入方克立的骨髓 , 造就了他不张扬而沉潜、不偏激而平正、不狭促而涵容的大家风骨 。
方克立出身于书香门第 , 其父是组织史学界名家考证出“越王勾践剑”的著名历史学家方壮猷 。 1938年6月28日 , 方克立诞于湖南省十四都思古堂 , 这里曾是湘中耆儒赵启霖的旧居 。 或许是在这种“磁场”的指引下 , 使他与中国传统的哲学和文化结缘了 。
尽管方克立家学条件优越 , 但他的父亲却并不希望子继父业 , 而是鼓励他从事自然科学或工程技术科学 。 真正让方克立最后走上哲学研究之路的 , 是一个非常偶然的契机 。
【大学|方克立:永远的德业之师】高中毕业时 , 方克立本打定心思报考理工科大学 , 但有一天班主任对他很严肃地说:中国人民大学提前招生 , 你文理科基础都较好 , 最适合学哲学 , 学校已决定推荐你报考 。 于是他便赶紧复习了几天历史、地理就上了考场 , 结果在统考前收到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 方克立便在此机缘之下开始了哲学生涯 。
在方克立之后的为文治学中 , 相较于那种天才的火花闪现 , 他更看重“平实”两字 。 方克立说:“我从一些前辈的学风和文风中常能感受到‘平实’二字 , 平实不是平庸 , 从平实中能看到他们高尚的人格和深邃的思想 。 这可能是一条切近而致远的成才道路 。 ”
“平”者 , 心平而不气盛;“实”者 , 实在而不虚妄 。 唯心平 , 方能物来顺应;唯实在 , 始能取信于人 。
他曾不止一次地用著名史学家韩儒林先生讲的“板凳要坐十年冷 , 文章不写半句空”教育学生 , 这对学生的“才握笔管 , 便讲词章”肤泛文风来说 , 是可以“药之”的 。 “平实”的学风和文风渗入方克立的骨髓 , 造就了他不张扬而沉潜、不偏激而平正、不狭促而涵容的大家风骨 。
在中国哲学史界 , 有几个颇具特色的学派 , 比如上海的“冯契学派” , 武汉的“珞珈学派” , 北京的“人大学派” , 等等 。 其中 , 方克立属于“人大学派” , 因为该派的开创者是方克立的恩师石峻先生 。
方克立自居为“石门弟子” , 与石峻先生的来往信件中的抬头也以“石公吾师”称呼 。 但严格说起来 , 大学时方克立并未听到石峻讲授的中国哲学史课 , 这也成了他的一大憾事 。
但他学生时代的遗憾参加工作不久就得以弥补 。 毕业后 , 方克立留在中哲史教研室给石峻先生做助教 , 这使他有机会系统地听石先生讲中国哲学史 。 方克立曾回忆说:“石先生学识渊博 , 思想深邃 , 一部中国哲学史都在他的心中 , 讲授起来挥洒自如 , 要简能简 , 要繁能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