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方克立:永远的德业之师( 五 )


“学而优则仕”这一根深蒂固的思想 , 向来左右着历代文人成长通道和人生轨迹 , 但方克立只喜欢“埋头故纸堆中” , 无意于“加官进爵” 。 然而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玩笑 , 1994年他接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 。 当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 各项工作正处在低谷 。 方克立一上任 , 经费困难问题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学校只有8台计算机 , 连办公用的复印纸都买不起 。 连续三年国家拨经费不足300万元 , 扣除教师工资和公务费后已所剩无几 , 离退休老干部长期报销不了医药费 。 社科院的研究生一项奖学金都没有 , 有的学生吃饭都相当困难 。
为使研究生院在经济上翻身 , 方克立向主管部门申请 , 向海内外各方贤达求助 , 抓院内办学实体和服务部门创收 , 使研究生院的面貌大为改观:把研究生院从90年代初的低谷中带出来 , 现在已发展到900名在校研究生的规模 , 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
与方克立交往过的人 , 总会有这样的感受:轻轻而亲切的话语 , 不疾不徐的语速 , 总是微笑与人交谈 , 透逸出一种长者的慈祥 , 然而仔细回味 , 却是一位哲学家的仁慈 , 示范演绎的是一种对待世界的态度 。
做中国传统学问 , 不仅要治学 , 更要做人 。 中国哲学是“为己之学” , 而不仅仅是“口耳之学” 。 方克立的一生正是体现这一点 。
哲人其萎 , 何其令人感伤 。 但方克立去世时 , 疫情未平 , 门下学生以挽词承寄哀思:
知鉴中西开体用
行安家国告心魂
《中国教育报》2021年09月14日第4版
作者:本报采访人员 刘博智 通讯员 卢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