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刘先银经典点说《黄帝内经》的时间哲学,《道德经》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四 )


【时间|刘先银经典点说《黄帝内经》的时间哲学,《道德经》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上士闻道 , 勤而行之;中士闻道 , 若存若亡;下士闻道 , 大笑之 。
上士 , 上智之人 , 微妙玄通之人 。 上士闻道之后 , 就会笃守大道 , 须臾不离其宗 , 勤而行之 , 不论做什么 , 都遵循崇奉道 。 上智自无所染 , 故不可移 。
中士 , 中智之人 , 平庸寻常之人 。 中士闻道之后 , 一会说哦知道了 , 一会又忘的无影无踪 。 他们不会像上士那样去行道 , 因为他们并未真正的得道 。 中智之人无恒道 , 从教而变 , 不教不知 。
下士 , 下愚之人 , 粗陋鄙薄之人 。 下士闻道之后 , 会哄然大笑 。 在他们看来 , 得道之途居然是要往回反 , 居然要用弱 , 这样太好笑了 。 他们是那种碌碌如玉 , 珞珞如石之人 , 装着成车的破石头 , 根本无法想象道之所在 , 既没有破石头 , 也没有拉破石头的车 。 下愚之人丧己于物 , 失性于俗 , 虽教无益 , 亦不可移 。
不笑不足以为道 。
如果下愚之人听闻大道 , 不哄然大笑的话 , 那说明这个道 , 也不是真正的道了 。
可见 , 老子讲的道不是很多人宣扬的那样 , 到处都是道 , 不管做什么都是道 , 不仅不是这样 , 恰恰相反 , 能真正的理解道并行不离道的人 , 太少了 。 所以 , 但凡看到有人不加分辨的 , 认为什么都是道 , 什么歪理邪说都能无条件尊重、敬畏、接受并包容的 , 那一定是个无道的下愚之人 。
故建言有之:
建 , 本意是指立朝律也 , 从聿从廴;聿 , 所以书也 , 本意指笔 。 廴 , 长行也 。 建言 , 这里有书写并流传下去的意思 。 类似于之前章节里面的”古之所谓“一句 。
所以 , 古语里说过这样的话 , 有这样的道理 。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
明道若昧 , 对于得道之人来说 , 对道的体会就是昏昏默默 , 惟恍惟惚 , 杳杳冥冥 。 和明晓物不一样 , 明晓道 , 就是体会到它的无物无像 , 昏昏默默 。 这样才是真正的明晓了道 。
进道若退 , 对于行道之人来说 , 不是向前往 , 而是要向后反 。 这个反的过程 , 就如同在后退 。 唯有这样 , 才是真正的行道 。
夷道若纇(lèi);夷 , 平坦空旷 。 纇 , 丝节也 。 道是那么的大 , 却像丝节那样浑然一体 , 根本没有一条具体可行的路径 。
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yú) 。
上德若谷;最崇高的德行 , 就如同川谷之于江海那样 。 君子的的德行 , 就如同川谷之于江海那样 。
大白若辱;知其白守其黑 , 为天下式 。 为天下式 , 常德不忒 , 复归于无极 。 大白 , 常德不忒之意 。 辱 , 复归于无极 , 不显露任何变化和特性 , 不萌不荣是谓辱 。
广德若不足;施常德教行于天下 , 是谓广德 。 真正的广德 , 不是教导别人别人如何如何 。 而是恰恰相反 , 认为自己都不足 , 更不用说去教行百姓了 。 不去说教 , 而是虚于顺物来引导百姓自然而然的生活 。
建德若偷;不得已而建立德行 , 教行百姓 , 也只是静悄悄的不言而教 , 不引而行 。 好似偷偷摸摸的一样 , 神不知鬼不觉的 。
质真若渝;渝 , 变污也 。 这句承接上面的几句 , 上德 , 常德 , 广德 , 建德 , 最终目的就是让百姓返璞归真 。 质真 , 一直往回反 , 复归于道 , 寻回天真 , 本性复归于天真之性 。 返璞归真的人 , 沌沌兮浑然不化 , 看上去好像变污了变浑浊了, 什么也看不清 。 没有分化 , 故不能分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