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老师@读书 | 中秋前夕,为什么大家都在怀念这个老人?( 三 )


郑老师@读书 | 中秋前夕,为什么大家都在怀念这个老人?
文章插图

淡泊名利,与人为善,一个真正的智者、仁者
低调、朴实、真诚、坚持是与会者对郑克鲁先生的一致印象。与郑先生有过三年同事之谊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众议回顾了他与郑先生的点滴往事,那时还是满头青丝的郑先生,是改革开放之初最早发起冲锋的学者之一。他领衔主编了四卷本的《外国文学作品提要》,又参与编辑了袁可嘉先生领衔主编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但即使有这样傲人的成绩,郑先生仍是默默地埋头做事,“我一直希望向郑先生请教问学之道,但他总是谦逊地避之犹恐不及”。
资深翻译家、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黄源深也深情地回忆起与老友的交往:“我认识他时,他已享誉译界,但仍旧那么谦虚,那么低调,有一种让人不可抗拒的人格魅力。慢慢的,我同他走得更近了。我叫他克鲁,他叫我老王……克鲁教授异于常人,面对外界杂音丝毫不受干扰,仿佛老僧入定,尽情从事自己的研究翻译,令无尽的岁月也奈何他不得,因为他是为学问而生的。他那洋洋洒洒近四千万字的著作便是最好的佐证,更是一座丰碑,向世人昭示,这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学者。”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立新认为,郑先生“身上所承载的家国情怀如此厚重,一生所经历的起伏激荡更不知凡几,但令人感动的是,他依然葆有一颗赤子之心,对人胸怀坦荡而真诚,对所从事的事业的热爱始终如一”。
在“第二届郑克鲁学术思想研讨会”会议手册的扉页和封底,都有郑先生手书的一句话:“生命就是你给世界留下什么”,正如郑克鲁先生的第一位博士生、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朱振武教授在题为“天下之大,有几人欤!”的发言中所说:“今天,我们缘聚这里,都是为了纪念一位一年前去世的大先生。这位先生的译品、学品和人品为世人所称道。他倾一生,为一事,他为自己钟爱的事业奋斗了一生。他的译作影响了几代人,赢得了世人的景仰……我们怀念的不只是郑克鲁先生自己,更是像他这样的人和他这种精神;我们追思的不是他一个人,更是他这样的老一辈学者的奉献;我们研讨的不是他一个人的思想,更是我们学界的共同学术理念和学术理想;我们研讨的是怎样立足中国文学文化立场,怎样构建世界文学文化新版图,怎样实现世界文化多样性,怎样实现文学文化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郑老师@读书 | 中秋前夕,为什么大家都在怀念这个老人?
文章插图

当你走在上海师范大学的校园中,常常可以遇见一位衣着朴素,拖着拉杆包,慢慢行走的老者……这个几十年如一日的景象,已经定格成一幅经典的画面,镌刻在每个师大人的脑海中。

编辑:蒋楚婷
【 郑老师@读书 | 中秋前夕,为什么大家都在怀念这个老人?】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