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枫|徐峰|史前艺术的“情境”与“靶向”思考

曲枫|徐峰|史前艺术的“情境”与“靶向”思考
文章图片

《白令海峡地区史前本体论研究》 , 曲枫著 , 剑桥学者出版社 , 2021年版 , 254页
收到曲枫教授的英文专著《白令海峡地区史前本体论研究》 (An Exploration of Prehistoric Ontologies in the Bering Strait Region) , 先睹为快 。 该书英文版封面中 , 两根鲸骨搭成类似中国史前艺术中常见的“介”字形 , 其背后展现的冰白世界 , 一下子就吸引了我 , 令我遥想那片孤独寒冷的“物外”天地 。
曲枫是美国阿拉斯加大学的人类学博士 , 他的这项研究将视野瞄向了白令海峡地区的史前艺术和宗教 。 该书是中国本土学者出版的第一本英文北极考古学著作 , 是鲜明理论视角与区域史前艺术相结合的思考产物 。 读这本著作 , 会有两大体验:其一 , 领略丰富多彩、极具个性的白令海峡地区的史前艺术 。 这对于从事中国史前艺术研究 , 见惯了良渚文化玉器、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学者们来说 , 是不错的史前域外艺术观赏之旅;其二 , 曲枫长于人类学理论 , 尤其对于萨满教理论有精深的研究 。 该书不仅是区域性史前艺术的专题研究 , 更是对于史前艺术解读背后的理论思潮的详细回顾 。 书中总结出从认识论到本体论转变的理论发展趋势 , 对于史前艺术与认知考古学研究而言 , 是格外重要并且必要的学术史回顾和思考 。
由分到合: 从二元论到本体论
该书的绪论、第一章和第二章首先对若干理论问题做了处理 。 长久以来 , 史前艺术是众多理论、新潮视角各领风骚的秀场 。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 , 狩猎巫术理论、唯物主义、图腾主义、精神分析、结构主义、女权主义、萨满教、神经心理学模式等都在史前洞穴艺术、岩画、可携带艺术品的解释中留下过印迹 。 要从这些理论丛林(theoretical jungles)中另辟蹊径 , 谈何容易 。 但是 , 立足于前贤之肩 , 对既有的理论进行反思和更新还是可为的 。 曲枫显然不满于用一种理论“一网打尽”式地解读考古遗存中的艺术和宗教现象 。 他希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使用情境考古学作靶向的思考 。 白令海峡地区公元100至1700年的诸多史前文化遗存成为他的炼金石 。
曲枫反思的起点是笛卡尔的“二元论” 。 他对二元论的批评集中在三点:一 , “笛卡尔二元论”将文化从自然中人为割裂 , 并将人类与环境视为对立关系;二 , “笛卡尔二元论”视物质、动物、植物为被动客体 , 而把人看作是凌驾在万物之上的主宰者;三 , 将世界视为一个分层系统 , 学者们将土著民族文化和史前文化视为“原始文化” , 这一认识忽略了狩猎-采集社会独特的生存智慧 。
应当如何看待曲枫对二元论的反思呢?曲枫引用亚马逊民族学研究的资料指出 , 动物、植物与许多事物与人一样具有意志、意向、意识和能动性 。 动物是非人之人 。 澳大利亚地理学家凯·安德森(Kay Anderson)认为 , 动物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人类世界并不存在一个驯化与荒野的二元划分 , 动物与人一道在社会、自然、文化中组成了关系的网络 。 曲枫认为 , 人与非人之间的差异并不构成一种二元对立 。
即便在当今世界的某些地区 , 依然存在这类动物与人平等、互惠与共享的关系生态 。 然而二元论有错吗?倘若答案是肯定的 , 涂尔干、施特劳斯、伊利亚德等许多学者应该都不会同意 。 须知 , 世界上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自然/文化、人类/动物的关系是不均衡、不均质的 。 曲枫说英国人类学家蒂姆·英戈尔德(Tim Ingold)对笛卡尔二元论摆脱的似乎最为彻底 。 英戈尔德认为 , 生命在整个关系领域中具有动态的、转换的潜能 , 所有生命都在不间断地、在一种互惠模式中彼此促成对方的存在 。 因而 , 在灵性本体论中 , 生命间的各种关系组成了“一个纠缠域(the domain of entanglement)” 。 “纠缠域”相当精准地描述出了某些社会人类与动物的关系生态:错综复杂、缠绕互联 。 例如 , 曲枫讨论爱斯基摩社会人与动物间的互惠原则 。 因纽皮亚克猎人捕获猎物时必须厚待动物的英努阿(Inua) , 如果是海洋动物被猎杀 , 猎人的妻子必须向猎物奉献淡水以示尊重和友好;如若是陆地动物 , 猎人必须断开动物的头颅而让其灵魂离开身体 。 猎人的妻子必须懂得与他人分享肉食 , 只有当动物意识到猎人妻子的慷慨时 , 动物才会再次心甘情愿地献身 。 尤皮克人将人与动物的关系视为合作互惠的关系 。 动物愿意奉献自己给猎人是因为猎人把它们当作非人之人而予以尊重对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