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枫|徐峰|史前艺术的“情境”与“靶向”思考( 三 )
文章图片
阿拉斯加爱斯基摩村庄(曲枫 摄)
他在第五章中更有针对性地探讨了萨满教神经心理学模式在爱斯基摩人的艺术中有没有适用性 。 曲枫发现 , 诸如平行线、圆点、螺旋纹这些“内视(entoptic)”类型图案在旧白令海文化中的几何形式中都有发现 。 然而 , 民族志资料没有提供任何证据可证明这些图案是因为萨满的入迷仪式而被制作的 。 结合民族志资料 , 圆点象征了神灵之眼、身体的关节标志与多层宇宙 。 这些图像源于萨满教的传统知识而非意识幻象 。 曲枫说这一个案研究 , 表明了神经心理学方法在解释史前象征主义基本上是无效的 。 第七章讨论了身体的变形 。 身体变形指的是萨满仪式中的身体观念 , 能够通过身体变形来达到和其他物种的沟通 , 亦能通过转变来获得动物的智慧 。 当萨满们用服饰、面具或者其它道具来装扮自己时 , 人的身体实际上就动物化了 。 这一章是进一步从灵性本体论的视角来讨论爱斯基摩人的象征主义 。 基于关系本体论 , 曲枫的结论是人-动物的关系是处在变动和可渗透的关系框架下的 。
情境考古学与靶向性释读
后过程主义考古学将所有的物质文化视为有意义的建构 , 这一态度被认为重创了新考古学的通则化目标 。 伊恩·霍德(Ian Hodder)曾言:“如果表明文化是有意义地建构的 , 就势必最终宣称文化的各个侧面是‘不可化约的’ 。 ”这就意味着 , 阐释遗存的含义 , 情境是必须考虑的 , 知晓了情境 , 并独立的理解每种文化情境方可能进行靶向的解读 , 情境为意义的解读提供了线索 。 当然 , 这并不是在否认通则性含义的存在 , 而是尽可能基于情境组合和异同建构意义 , 展现文化的多元多样 。 这正是后过程主义考古主张的考虑变化、创新和能动性 。
在西方学习考古学、人类学多年的曲枫深谙此理 。 一方面 , 曲枫借鉴前人的理论实践来从事个案研究;另一方面 , 我也感到曲枫绝对不想成为任何一种既有理论 , 尤其是普遍论的俘虏 。 要理解他的这项研究 , 情境是一个关键词 。 以曲枫对萨满教的思考为例 。 他看到了爱斯基摩民族的传统信仰是萨满教 , 但是 , 不满于凭借普遍萨满教理论模式一味追求文化的共性而忽略文化的历史性和地域上的特殊性 , 曲枫想搞清土著艺术是否为宗教观念的再现 , 通过研究 , 他认为许多艺术品的创作的确与其传统的萨满教仪式和宗教观念有关 。 但 , 还有一类造型艺术是对氏族或村落中发生事件和日常生活的记录 , 具有一种历史性意识 , 而与萨满教信仰无关 。 他认为 , 北美土著造型艺术源自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动因 。 这类情境考古和靶向的思考也延续在他对红山文化的研究中 , 他的研究结论是目前没有把握认定红山文化的陶器纹饰和玉器表现的兽形图案是否与幻象有关以及是否与萨满仪式和信仰有关 。
伊恩·霍德将来自过去的考古学资料视为可以被阅读的文本 , 但前提是要有情境 , 脱离情境的客体是不可读的 。 通览曲枫先生的这部著作 , 我想它很好地实践了情境考古 , 并且还有点须特别指出的是 , 在民族志类比研究中 , 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关联度、契合度、情境的相似和差异进行评估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 曲枫强调了这一点 , 处理得也很妥帖 。
【曲枫|徐峰|史前艺术的“情境”与“靶向”思考】作为一名中国学者 , 曲枫曾经遁入阿拉斯加的冰雪世界 , 陌生、寒冷 , 也新鲜 。 在那里 , 他身临其境 , 复具一个外来者的视野 , 尝试着理解和阐释白令海峡地区的往昔 , 完成了属于他的独到的北极书写 。
- 西藏|西藏考古发现史前早期人类活动遗址
- |“考古中国”聚焦西藏史前文明,通报4项重要考古成果
- |高中学生一次上课开小差,却意外牵出一个有关史前的秘密
- 考古|“考古中国”聚焦西藏史前文明,通报4项考古成果
- 西藏$“考古中国”聚焦西藏史前文明,通报4项考古成果
- 西藏|西藏考古发现距今约4000年的史前聚落遗址
- 史前!从旷野到聚落、从火塘到墓葬……西藏考古4大新发现,时间跨度上万年
- 考古|追寻史前文明之光——东莞考古的前世今生
- 潮汕|潮汕的史前文化
- |史前人群何时定居西藏高原腹地?国家文物局发布4项重要考古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