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书记|李公明︱一周书记:权力的面孔与人民的……面孔( 三 )


作为政治斗争的讽刺画甚至也成为了一种商机 , 这当然不难理解 。 十八世纪中期 , 马修·达利和玛丽·达利夫妇开设了讽刺画作坊和门店 , 还发明了“口袋漫画卡”:二英寸乘四英寸 , 印着当红政客的讽刺画 , 只有口袋大小 , 携带方便;在小酒馆或者咖啡厅掏出来 , 当即就能引发一阵大笑 。 与阅读讽刺文章相比 , 讽刺画的受众要广泛得多 , 真正是雅俗共赏 。 “讽刺画读者只需几秒钟就能获得视觉娱乐 , 他们还会寻找短小或细密的解说文字 , 了解一下此画讽刺的是哪个话题人物或事件 。 政治 , 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了娱乐 , 这在整个人类文明社会还是头一回 。 讽刺画兴起后 , 那些曾经打打擦边球、画讽刺画的人 , 现在都开始担心自己被世人看作‘只不过是个’讽刺画画家 。 ” (90页)这说明讽刺画虽然是大众喜闻乐见 , 但是在艺术的殿堂中始终不被重视 , 画家如果希望能够名列双收的话 , 政治讽刺画当然不是好的途径 。
不过话说回来 , 西蒙·沙玛在该书围绕的中心实际上并不是肖像与英国政治与国家叙事的关系 , 而是“画家、被画者以及浸润在英国精神与文化中的欣赏者的期许” , 是这三者之间的精神互动的文化现象 。 既然是互动 , 三者之间的许多轶事趣闻也是重要的文化现象 , 该书作为BBC电视节目的产物更是少不了有一些吸引眼球的画家与权贵之间的轶事 。 有英国读者评论说 , 这是一部令人眼花缭乱(dazzling)的华丽作品;也有读者说得更形象:西蒙·沙玛既是令人兴奋的评论家 , 也很会说一些“扯袖子的八卦”(a sleeve-tugging gossip) 。 当然 , 有些八卦也是很有意思的 。 比如他谈到大名鼎鼎的画家雷诺兹与伦敦著名的交际花姬蒂·费希尔的关系时说 , “雷诺兹志存高远 , 誓要成为英国最德高望重的画家 , 为什么他会屈尊俯就 , 为这样一个名声不好的交际花画肖像呢?其实 , 何乐而不为呢?历史上一直都有为皇室情妇画像的传统 , 那为伦敦的社交宠儿画一幅又有何不可?……从这件事可窥见英国商业文化一斑 , 相比起皇室的认可 , 雷诺兹更看重的是姬蒂·费希尔肖像画(后来是版画)的宣传作用 。 ”更深刻的是 , 他指出虽然在雷诺兹的内心深处把从罗马学到的古典主义奉为圭臬 , 在表面上认同画家应以提高道德风气为己任 , “可是在乔治王朝的英国社会 , 勋爵和荡妇、大公和女星 , 他们之间的关系说不清、道不明 。 对这一社会现实 , 雷诺兹亲身体察 , 心知肚明” 。(281页)我们知道 , 姬蒂第一次来到雷诺兹的画室是在1759年4月 , 这时的雷诺兹已经是英国皇家学会院长 , 他的名声是否因此而受损呢?看来不会 。 西蒙·沙玛说得比较狠:“雷诺兹和姬蒂一度成为名利场上相互扶持的战友 。 她需要为自己塑造一种兼具高雅和狎昵的形象 , 将自己的名气推上顶峰;而雷诺兹毫不犹豫地抓住了这个机会 。 ” (281页)
【周书记|李公明︱一周书记:权力的面孔与人民的……面孔】“姬蒂和雷诺兹相互造势 , 成了最佳伙伴;这种伙伴关系到底进展到什么程度 , 我们无从知晓 。 雷诺兹完全理解上流人士纵情于低俗娱乐中的行为……在这样的圈子里 , 这种事没什么稀奇的 。 每每提及雷诺兹为姬蒂·费希尔作画的频率之高 , 这群同道中人便会心一笑 。 ” (285 页)同行们只是会心一笑 , 这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更应该看到的是 , 在1768年主持创办了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在众望所归中任首席院长之前 , 大画家雷诺兹早就是绘画圈的头面人物 , 他一手组建的“艺术家学会”举办了一年一届的公共艺术展 , 包括肖像画、社会风俗画和历史画作品等 。 而好奇的大众来看展出可不是为了什么“道德提升” , 而是来看最新鲜的画中名人 , “还有让人蚀骨销魂的姬蒂·费希尔 。 雷诺兹就好比这个社交马戏团的领班 , 负责为大众提供精彩的演出” 。(281页)也就是说 , 雷诺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 也没有脱离大众 。 作者还发现已成为皇家艺术学院院长的雷诺兹经常从莱斯特广场散步到考文特花园 , 一路上冷冷地看着嚎哭的弃婴、被马车碾过的猫狗尸体、浑身酒臭四肢摊的醉汉 , 一路走过喧嚣与热闹的市场 , 但是从不停留 , 只是路过 。 “他知道自己要去哪 , 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 他要去考文特花园 , 发掘那些新开张的妓院 , 为自己的艺术创作找模特 。 那时“市面上很流行类似酒神的女祭司和林中仙子造型的古典美人题材画 , 为迎合时代需求 , 雷诺兹开始满城搜罗美女” 。(287页)雷诺兹的故事看起来是艺术圈的八卦 , 难以进入艺术史的高头讲章 , 但是谁能说这不是艺术史上真实的历史现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