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墨#程邃 焦墨山水画的美学特征

程邃把元人擅长的渴笔山水画法推向极致,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焦墨山水画,开创了中国绘画史上焦墨山水一门,同时也拓宽了中国绘画的审美领域。焦墨画法,古已有之,但形成单独画种并确立自己的独立的审美特征,则始于程邃对焦墨山水画的创造。
程邃的焦墨山水画的美学特征不仅体现在干裂秋风般的焦墨之美,同时,他把最擅长的篆刻艺术中一些创作元素融汇到绘画中去,通过金石同贞的用笔之美和分朱布白的图式之美,抒写内心的情感,营造出了中国历代绘画所追求的荒寒萧森的意境之美。


干裂秋风的焦墨之美
“干裂秋风,润含春雨”是程邃绘画最突出的艺术特色。《遗佚录》评程邃的画是“枯笔干皴,中含苍润,得董巨之神。”⑴同时代的王泽弘亦讲:“润含春泽,干裂秋风,唯穆倩得之。”⑵可见,程邃的焦墨山水画在当时虽然曲高和寡,但还是被认可的。
焦墨画是纯用浓墨的一种画法,五千年前的彩陶就是焦墨画法,隋唐时期兴盛起来的壁画也是焦墨,宋代画家很多喜用焦墨,米芾讲:“中立晚年来用焦墨甚多”,黄宾虹也说“北宋多用焦墨”。宋以降,文人们钟情的水墨画开始兴起,墨分五色营造的轻烟淡岚大大地满足了文人内心深处对宁静山林的向往。到了元代,焦墨几乎不复存在,代而为之的是渴笔作画,尤以倪瓒、王蒙为代表。宋人的焦墨主实,元人的渴笔尚虚,程邃好用焦墨,无疑是从倪瓒、王蒙两家渴笔取法的。每当历史上的朝代更迭和社会动荡时期,对画家而言渴笔焦墨最能唤醒他内心深处的忧患意识和地老天荒的遗民情感,倪瓒、王蒙如此,渐江、髡残、程邃亦如此。
焦墨#程邃 焦墨山水画的美学特征
文章插图


《云寒沙白图》 1673年 故宫博物院藏
程邃的焦墨山水画沉郁苍古,老辣生涩,与当时甜媚柔靡的主流画风别开一格。黄宾虹极力推崇新安诸家,尤其对程邃独有偏爱,认为程邃的焦墨山水画“从元季王黄鹤、梅花庵一变其法,卓跞古今。”黄宾虹还说过“娄东王时敏、王鉴,虞山王石谷,盛名籍甚,而风骨柔靡。”焦墨最能检验作者驾驭笔墨的功力,由于笔锋干涩、行笔过快,水墨不能入纸,线条就会显得轻飘浮动,缺乏沉稳与凝练;用笔过缓,墨迹滞涩淤积,气息不畅,在整体效果上就会失去连贯与生动。程邃的焦墨之美在于既能干裂秋风,又能润含春雨,就像文学创作里情节上需要强烈的戏剧冲突,让人过目不忘,又久久回味。把“干裂秋风”与“润含春雨’’这对矛盾统一起来,要靠对笔墨技法的长期探索与磨练。但在艺术上,枯与湿、干与润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画家能把它们统一起来,达到干而不枯槁,燥中含润泽,让艺术作品中形式因素的矛盾统一。或如黄宾虹说:“画有焦墨,最为古朴。须笔力健举,含有深秀为宜。”⑶
【 焦墨#程邃 焦墨山水画的美学特征】程邃和戴本孝是新安画坛的两朵奇葩,二人都擅长焦墨,程邃生辣,戴本孝苍茫,戴本孝善用擦笔,而程邃是直接用枯瘦细长的线条勾皴结合画出山石的肌理,细长线和粗苔点构成了程邃焦墨山水画独特的表现手法。故宫博物院藏程邃康熙十二年(1673年)作《山水图》,全图以枯笔焦墨表现丘峦林壑,带有程氏典型的笔墨特征,其渴笔焦墨的画面疏疏落落,不堵不塞;刚劲有力的行笔线条长长短短,不燥不急,尽显原始的单色之美,把山石树木荒拙苍老的筋骨之美表现得别有情致,从而成功地勾画出作者理想中陶然物外的单纯世界和精神家园。画面左上角自题诗句:“三昧从来不自知,云寒沙白树参差。是中有句无人道,忆得襄阳五字诗。”诗画之美,朴素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