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南|刘世南 更一百年谁识我

刘世南1923年生于江西吉安 , 文史学者 ,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 代表作有 《清诗流派史》 《在学术殿堂外》 《大螺居诗文存》 等 , 其中 《清诗流派史》 被学界视为清诗研究的经典著作之一 。 曾任 《全清诗》 编纂委员会顾问、江西省古籍整理中心组成员、《豫章丛书》 整理编辑委员会首席学术顾问 。
“我是世上最幸福的人”
8月4日上午11点半 , 一位99岁老人的骨灰被撒在了南昌赣江中 , 回归到这片他挚爱的土地里 。 三天前的晚上 , 文史大家、诗人刘世南于家中安详离世 。
【刘世南|刘世南 更一百年谁识我】作出这样的安排 , 是刘世南的遗愿 。 他生前极为服膺钱钟书 , 曾致信钱钟书 , 希望能当他的学术助手 , 因此希望死后能像钱钟书一样丧礼从简 , 不留骨灰 。
1948年 , 高一肆业的刘世南在江西遂川县中学教高中语文与初中历史 , 有一位叫王先荣的同事 , 因为都热爱文学 , 所以两人时常闲聊 。 某次 , 王先荣转述蓝田国立师范学院的轶事:学院有一对父子教授 , 父亲叫钱基博 , 儿子叫钱钟书 。 这位钱钟书先生少年英俊 , 非常高傲 , 有一次在课堂上居然对学生们说:“家父读的书太少 。 ”有的学生不以为然 , 把这话转告钱基博 , 老先生却说:“他说得对 , 我是没有他读的书多 。 首先 , 他懂得好几种外文 , 我却只能看林琴南译的《茶花女遗事》;其次 , 就是中国的古书 , 他也比我读得多 。 ”
听到这个故事 , 一般人都觉得钱钟书太过狂妄 , 但刘世南却十分钦佩钱钟书 , 认为这是很自然的事 , 因为“凡是学识高明的人 , 总不能被一般俗人所了解 , 用现在的话说 , 就是没有共同语言 , 俗人自然以他们为狂了” 。
“文革”十年 , 被下放到江西新建县(今南昌市新建区)铁河中学的刘世南以为钱钟书劫数难逃 。 谁料却在1977年国庆节后几天的《人民日报》上 , 看到国庆观礼代表名单中赫然写有“钱钟书”三字 。 刘世南大喜过望 , 觉得上天总算给中国留下了一颗读书的种子 。 为此 , 他寄出了给钱钟书的第一封信 。 一段值得称道的交谊开始了 。
信中除表达对钱钟书的服膺、希望成为钱钟书助手的意愿之外 , 还附寄了一篇题为《谈古文的标点、注释和翻译》(后由吕叔湘推荐发表在《中国语文》)的论文 , 纠正上海古籍等出版社的注本错误 , 并分析其原因 。 同时信中还列举了侯外庐、周振甫两位的错误 。
钱钟书收到信后 , 对刘世南的学殖非常欣赏 。 他虽然不同意刘世南拜师、当助手 , 但积极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推荐名不见经传的刘世南 。
高一肆业的刘世南 , 为何能让钱钟书仅凭一封信与一篇论文便积极向社科院等单位推荐?
1923年出生的刘世南 , 父亲是前清秀才 。 他在父亲的指导下接受传统教育 , 3岁识字 , 5岁读书 , 每天由父亲讲解之后 , 理解性背诵 , 如此坚持了12年 , 所涉书目包括《小学集注》、“四书”、《诗经》《尚书》《左传》《纲鉴总论》 。
当时家中藏书颇丰 , 甚至藏有“九通”(指《文献通考》《通典》《通志》《续通典》《清通典》《续通志》《清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文献通考》)等大部头 , 刘世南得以广泛涉猎古今文史及西方新书 , 此后终身以读书为乐 。 在读书的同时 , 刘世南还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了七八年文言写作 。
可以说 , 刘世南青少年时代接受的是传统中国读书人的教育 , 不仅为他日后的学术成就打下坚实基础 , 也对他淡泊、耿介的士人性格的形成有深远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