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何谓当代与经典?从石鲁与延安文艺里的“牛”说起

在全球化退潮的今天 , 如何重新思考“当代”显得更为迫切 。 近日 , 主题论坛“历史作为当代:叙述的潜能”在上海举行 。 从抗日战争后绘画与文学作品中“牛”的形象与社会的关系 , 到2000年第三届上海双年展对于上海乃至全国艺术生态的影响 , 参与者们从各自角度探讨了艺术与“当代”的关联 。 澎湃新闻从中摘选了部分发言 。
从策展人鲁明军的新书《美术变革与现代中国》与《裂变的交响》展开 , 论坛“历史作为当代:叙述的潜能”探讨了艺术与时代背景的关联 , 重拾对中国当代艺术不同面向的想象 。 此外 , 此次论坛也标志着CEF实验影像中心“长三角文化计划”的启动 , 该计划将围绕长三角地区的艺术实验和文化事件 , 通过现场对话、分享和思想碰撞 , 展现本地区的历史文脉和当代活力 。
|圆桌|何谓当代与经典?从石鲁与延安文艺里的“牛”说起
本文图片

“历史作为当代:叙述的潜能”论坛现场
罗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再论当代艺术的激进根源:从周立波的《牛》谈起
古元的两幅《离婚诉》是很经典的案例 , 我把它作为一个引子 , 引到我想讲的话题:再论当代艺术的激进根源 。 古元在创作第一份离婚诉的时候 , 正在延安附近的碾庄体验生活 , 看到妇女来要求离婚 , 就完成了这部作品 。 周立波的《牛》也来源于此 , 它们展示出了“当代艺术”和延安老百姓生活之间的一个特殊碰撞 。
|圆桌|何谓当代与经典?从石鲁与延安文艺里的“牛”说起
本文图片

古元 《离婚诉》 1940
周立波曾说“我要看那些农民的生活 , 我不敢跑到农民那边去 , 跑到农民去 , 看到了文化人来了 , 艺术家来了 , 我不会跟你说真实的话 。 ”他就讲 , “我要观察 , 我把纸做的窗户捅一个洞 , 通过这个洞看那些农民在怎么生活 。 ”所以可以看出来 , 他跟农民的生活之间 , 是有距离的 , 他试图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农民 。
所谓的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 并不是停留在这么一个历史时刻 , 因为周立波自己本身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他越来越知道牛并不是知识分子、艺术家用来抒情的工具 。 牛本身是镶嵌在中国乡村社会的特定的社会结构中 , 他思考怎么样才能进入到这个特定的客体的事件 , 并且融入到这个客体的世界中 , 理解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 , 再把它表达出来 。 所以周立波的很多小说描写了老农和牛之间的关系 。
|圆桌|何谓当代与经典?从石鲁与延安文艺里的“牛”说起
本文图片

古元 《离婚诉》 1943
在这个当代艺术和农民生活接触的历史时刻 , 诞生出了许多艺术作品 , 其中胡一川的《牛犋变工队》同样和牛有关 。 毛泽东在1946年接见美国马歇尔小组的时候 , 在接待的地方挂的就是《牛犋变工队》 , 这幅画还是延安送给随团来的美国的者的礼物 。 为什么要把这幅画挂在重要的外宾接待的场合 , 而且作为礼物来送?要真正地进入农民的生活 , 把农民的生活表现出来 , 就要通过对农民和牛、农具之间的关系描写 , 这是一种细致的、写真的描写 , 从这种描写出发 , 某种程度上这是延安文艺开始确立的一个时刻 。
|圆桌|何谓当代与经典?从石鲁与延安文艺里的“牛”说起
本文图片

胡一川 《牛犋变工队》 1943
但是怎样从这种写实性的描写提升为一种富有想象力的艺术创造?以石鲁的《幸福婚姻》为例 。 牛身上犁滑的金属构件画得非常的细致 , 几乎给人照片的感觉 , 但它并不是照片 , 而是国画 。 重要的是 , 他不是为了画牛而画牛 , 而是把牛和农具、和人的结合看成是一个幸福家庭的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