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何谓当代与经典?从石鲁与延安文艺里的“牛”说起( 三 )


姜伊威(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20世纪初的“美国主义”在中国
“美国主义”这个词是我从葛兰西那边借来的 , 《狱中札记》里面有一部分就叫《美国主义与福特主义》 , 葛兰西对美国主义的论述是两点:泰罗制和福特制 , 是对大型工厂流水线的管理 , 但这背后是一整套的意识形态和历史选择 , 所以他才可以被称为是“主义” 。
我们如果把时段稍微拉长一段看 , 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 , 工业革命一系列负面后果就出现了 , 但是社会主义当然也是在这个大背景之下产生的 。 当资本主义出现危机的时候 , 社会主义提供了一套替代方案 , 还有没有别的方案?另一个方案就是美国主义 , 我们可以把美国主义理解成是资本主义的“良心发现” 。 我们知道狄更斯一直对英国工业革命的各种状态进行大量批判 , 但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 , 他到美国的一个纺织中心 , 赞扬这个地方 。 19世纪后期 , 尤其是美国南北战争之后 , 欧洲一直在观望美国 , 而美国也有意地对欧洲去呈现一种进步的景象 , 塑造出工业资本主义的一个乌托邦 。
|圆桌|何谓当代与经典?从石鲁与延安文艺里的“牛”说起
本文图片

“历史作为当代:叙述的潜能”论坛现场
美国主义真正在中国的“登堂入室”是1919年一战结束之后 。 美国乌托邦呈现的第一个特质就是大亨崇拜 , 财富崇拜 。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是一个抑商社会 , 但是美国不同 , 它给商业大亨、工业大亨打造了一种英雄形象 。 梁启超1903年《新大陆游记》里面写了一句话非常有意思:当摩氏之谋设钢铁托辣斯也 , 钢铁大王卡匿奇不欲 , 乃摩氏仅一席话 , 而卡氏遂帖然奔走 , 三月事遂大定 。 所以到1903年的时候 , 这种风气已经开始有一点进入中文世界 , 再到1917年上海出现了这么一个小报叫《成功人传》; 20年代开始 , 这种书尤其在上海出版的非常多 , 比较呈景观的就是福特的专辑 。 这种商业大亨的崇拜 , 结合上海特有的消费社会的场域就会出现非常有意思的场景 , 比如毛尖老师翻译的《上海摩登》 , 开头引用了茅盾《子夜》里的上海风貌 , 这些场景好像是在纽约 。 百乐门也好 , 爵士乐也好 , 银行职员的生活也好 , 上海更像美国而不像欧洲 。 还有打折标语的图像很有意思 , 这一定是日用品生产和消费过剩之后的产物 , 并且这种过剩就会融入到日常文化景观里面 , 和平面感非常强的商标出现在一起 , 所以会有波普 , 波普的前提也是这样的流水线生产 。 大家可以看一看张乐平的漫画 , 他画得其实是上海 。 这就把前面说的泰罗制和福特制 , 和上海的消费的景观接续了起来 。
英国工业革命是从纺织业开始的 , 但美国的管理革命是从钢铁、铁路、汽车、石油这些行业开始的 。 这样的话就会对空间产生了一个非常强的作用 , 我们今天聊的是艺术 , 但是艺术的图像也必须要在这样的空间里面产生 , 我自己看20世纪初的各种激进艺术流派 , 绝大多数一定诞生在工业城市里 , 18、19世纪的一个英国庄园是不可能产生出这种激进艺术的 。
陆蕾平(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业余写作 , 业余策展
我的题目是《业余写作 , 业余策展》 , 这个“业余”不是贬义词 , 也不是自谦 , 它是中性和可观的 , 可以被认为是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00年初中国当代艺术的状态 。
我谈一谈1979年到2009年 , 特别是在上海所经历的美术发展 。 活跃在80、90年代的这批当代艺术家 , 很多实际上都有各自的身份 , 绝大部分都是高校的老师 。 也有极少一部分是其他从业者 。 因为我们整个80年代是没有艺术市场的 。 所以80年代不存在所谓职业艺术家这样的概念 。 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 , 我觉得他们的身份是一种业余的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