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宇|刘宏宇:知命随笔|话说听风楼( 三 )


怎么会起这三个字呢?有“来历” 。
很早前 , 刚上大学那阵儿 , 有个电视剧 , 冯巩主演的 , 叫《那五》 。 冯巩演的那个主人公角色的名字叫“那五” , 是个满清遗少 。 剧集讲的是民国初年 , 那五家所属的满清遗贵 , 因为王朝的倾覆而失去了“法定”的“供应” , 北京俗话叫“铁杆儿庄稼倒秧子了” 。 冯巩扮演的那五 , 因为之前一直坐享其成当寄生虫 , 什么都不会做 , 一下子要自己谋生了 , 很艰难 , 也闹出不少笑话 。
其中一个故事(桥段) , 是识文断字的那五 , 当小报采访人员 , 采访一个落魄的老派武侠小说作家(李丁扮演);老先生爱喝酒 , 给自己那其实十分破落的居所 , 起了个“雅号” , 叫“醉寝斋” , 他的笔名 , 就叫成“醉寝斋主” 。 那五虽什么都不会干 , 且又懒又馋 , 却因为自小家境好 , 不仅识文断字 , 还略懂文学 , 并且有一付含着雍容、傲慢意味的“好脾气” , 一时哄得“醉寝斋主”老爷子挺高兴 。 醉寝斋主年事已高 , 不得志 , 喜欢那五 , 遂将“压箱底”的“成作”(写作完成却没见诸于世的作品)赠予那五 。 那五拿着当作自己的作品去发表了 , 还对应着“醉寝斋主”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叫“听风楼主”……
故事还有“后来” , 不多说了 。 老实讲 , 隔的年头久了 , 也不敢说记得清楚 , 就连上面讲到的 , 也说不准有错漏 。 但“听风楼主”是没错的 。
那时候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交叠之际 , 还没有今天对某一部剧评价、热搜、排名等等花哨 , 播过去也就播过去了 。 《那五》 , 可能是因为太“北京”了 , 或许并没引起多大反响;本身并不是北京人的冯巩(天津人) , 当时也还在其影视表演的“青涩期” , 那个形象 , 也说不上就能多深入人心 。 我当时 , 也不过就是觉得“醉寝斋”、“听风楼”说起来、听起来 , 挺有意思 , 就记住了 。
那是个什么都挺容易就记住的年岁 。
在那个年岁上 , 我还没有以文学写作为事业的打算;也自然没成想 , 有一天 , 会能把那“听风楼”三个字 , 用来给自己的“写作间”或称“吸烟室”命名 。
【刘宏宇|刘宏宇:知命随笔|话说听风楼】刘宏宇|刘宏宇:知命随笔|话说听风楼
本文图片

人生 , “没成想”的事儿 , 太多了 。
所幸 , 在很早的时候 , 大概也就是看《那五》那阵子前后 , 还没满20周岁的我 , 就“似乎懂得”了这个道理——人生会有很多不可控 , 过早、过于精准(说“明确”也行)的预设 , 并无太大的实际意义;弄不好 , 还会构成“阻力” 。
跟现在的“同龄人”也就是差不多我女儿她们这拨人相比 , 我上述“所幸” , 可能并不稀奇 , 可在我们那时候 , 怎么说?就说世界变化还不够快吧——我们大多数的同辈人 , 都会比较早、比较精准地对自己的未来做预设 。
现在回想 , 似乎觉得 , 当初自己的“豁达”或说“没志向” , 多多少少 , 牵连着“不甘”二字——不甘只做一名工科生 , 不甘只是沿着工科生的专业道路铺展“事业”、“毕生事业” , 不甘为了这种由所学专业界定的预设而“消灭”内心隐约着的些许“毛躁”……
那“毛躁” , 被“今天”证明 , 十有八九 , 便是写作——想把所想变成文字 , 想把变成的文字与人分享 , 想于其中领悟工科专业及其指向的“事业”所不能或说“很难”带来的道理、人性、思辨……
关于写作 , 老实说 , 真没想“成名成家” 。 到现在也没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