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康子兴|哲人其萎:异端与教授的思想合唱( 六 )


休谟|康子兴|哲人其萎:异端与教授的思想合唱
文章图片

丹尼斯·C. 拉斯穆森:《商业社会的问题与承诺:亚当·斯密对卢梭的回应》
在《异端与教授》这本书中 , “异端”指大卫·休谟 , “教授”则指亚当·斯密 。 异端与教授的对峙展现出一种扑面而来的戏剧性张力 , 也似乎暗示 , 休谟与斯密在思想品质上存在差别 。 尤其是 , 当斯密拒绝出版《自然宗教对话录》时 , 他们之间的差异仿佛得到进一步的确证 。 然而 , 斯密对休谟自传的补充 , 他们合唱的死亡之歌表明:哪怕是在宗教问题上 , “异端”与“教授”也相互认同 。 斯密与休谟一样 , 从来不认为宗教是德性生活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 在斯密心中 , 智慧和美德的榜样不是基督教圣人 , 而是圣大卫街曾经的住户 。
所以 , “异端”与“教授”的对峙不是来自学理上的差异 , 而是源于两人性格上的区别——休谟更为率真 , 斯密更加谨慎 。 休谟的率真使他遭到排斥 , 被教会指斥为毒害青年的“大异端” , 被大学拒之门外 , 无法获得教授席位 。 斯密的谨言慎行令他为公众称颂 , 荣膺格拉斯哥大学道德哲学教授 。 可是 , 公众似乎没有看到 , 教授心中的英雄却正是那个异端 。 所以 , 标题蕴含的张力实隐含着某种反讽的意味 。
《异端与教授》书名中隐含的戏剧性张力很能激发出读者的兴趣 。 甚至 , 读者很可能因此认为 , 这是一本相对浅显 , 具有较强故事性的文化普及读物 。 或许 , 译者正是出于这种理解 , 将之看成畅销书 , 而非专业性强的学术著作 , 从而采用意译的方法 , 着力追求译文流畅 。 实际上 , 丹尼斯·C. 拉斯穆森之所以能够完成这本书的写作 , 是因为他具有常年研究休谟与斯密的学术积累 , 对其著作、书信有精深的理解 , 对其时代争论乃至精神世界有准确的把握 。 就此而言 , 本书也当是一部严肃的 , 具有较强专业性的学术著作 。 译者缺乏对休谟与斯密的专门研究 , 因此 , 倘若他们对相关论述推敲不够 , 就很容易出现理解上的偏差 , 导致错译 。 例如 , 在解释“同情”的原理时 , 斯密使用了四个同情互动的例子 。 第一个例子是:斯密注意到 , 一个行为粗野的人完全意识不到他所造成的冒犯 , 我们却时常为他感到难堪 。 这一句的英文原文为:Smith notes that we sometimes cringe on behalf of an individual who is acting rudely even if he is completely oblivious to the offences he is causing. (The Infidel and The Professor, p.92)译者却将之翻译为:斯密指出 , 我们有时会对一个举止粗鲁的人的行为感到厌恶 , 即使他完全没有意识到他所造成的冒犯 (131页) 。 如果你熟悉斯密对同情的讨论 , 那么你就会看到 , 此处的错误颇为明显 。 在这里 , 斯密并不是说我们厌恶这个举止粗鲁的人 , 而是说 , 当我们想象自己处在他的境地 , 造成冒犯时 , 我们会感到难堪——我们会对一种并未实际出现的情感产生“同情” 。 再如 , 在斯密的道德情感理论中 , merit and demerit意为“功与过” , 即某种特定行为致力于产生的效果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 。 译者则将之译为“优点与缺点” (132页) 。 当然 , 大家著述总能深入浅出 , 《异端与教授》当然可以是一本畅销书 。 如此说来 , 译文得其大旨 , 语言流畅 , 读起来饶有趣味 。
【休谟|康子兴|哲人其萎:异端与教授的思想合唱】(本文来自澎湃新闻 , 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