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谟|康子兴|哲人其萎:异端与教授的思想合唱( 四 )


斯密不愧是休谟的至交 , 他深刻领会了休谟的意图 , 也充分理解他的遗憾——即难以记述最后时光的遗憾 。 在休谟离世前的一个多月中 , 斯密住在休谟家中 , 陪伴着他 。 在那段特别的时期里 , 斯密最为真切地观察着休谟的生活 , 与他推心置腹地交谈 。 大约在休谟去世前第十天 , 斯密才离开休谟的住所 。 在休谟去世前第三天(1776年8月22日) , 斯密向他提议:“如果您同意 , 关于你对自己一生的论述 , 我还要补充几行 , 记叙你在患病期间的言行 , 以便见证您在世上最后的日子(如果事与愿违 , 不幸真的发生) 。 ” (The Infidel and The Professor, P.212)对此提议 , 拉斯穆森做出如下解释:在某种意义上 , 斯密是在申请完成他朋友的自传 , 将《我的一生》所记述的内容从4月18 日延续到休谟去世为止 。 斯密知道公众对休谟是如何走完他的人生有热切的兴趣 , 他想写下这个故事“得到授权”的版本 , 向世界表明 , 休谟以一个哲人应有的方式离开了世界 (同前) 。
斯密想要融入自己的声音 , 与休谟合唱其“死亡之歌” 。 斯密的补充颇为重要 。 一方面 , 它向世人讲述休谟如何度过最后的时日 , 令休谟的自传变得完整 。 另一方面 , 它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旁观者视角 , 印证了休谟自传的真实性 , 从而使这首歌曲富有层次 , 变得立体 , 也更为动人 。 据拉斯穆森考证 , 在休谟去世一个月之后(1776年10月7日) , 斯密就完成了增补内容的初稿 。 斯密随后征求了休谟亲友的意见 , 对初稿做出修订 , 并以信件的形式寄给出版人斯特拉恩 。
休谟|康子兴|哲人其萎:异端与教授的思想合唱
文章图片

斯密
在这封《致斯特拉恩信札》中 , 斯密用十分凝练的笔触 , 记述了休谟临终前的旅行、起居和交谈 。 斯密告知世人 , 尽管已经接近死亡之门 , 但休谟仍旧无忧无惧 , 保持着一贯的愉悦和乐 , 甚至还不忘与朋友调侃逗趣 。 斯密颇为详细地复述了他和休谟的一次交谈 。 他们谈到了死亡 , 休谟确信自己时日无多 , 并对即将到来的死亡开起了玩笑 。 休谟模仿琉善的《死者的对话》 , 想要为自己提出几个搪塞冥河渡神的借口 。 他想到的一个借口是:“仁慈的冥河渡神啊 , 再宽限几日吧 。 我正在修订新版的著作 , 我想看到公众将如何被我改变……我正在致力于开启民众的心智 。 如果我再多活几年 , 我或许能心满意足地看到某些盛行的迷信体系倒台 。 ”可他随后又说 , 渡神一定会失去耐心 , 勃然大怒 , 催他登船 , “你这个游手好闲的无赖 , 几百年后都不会发生这种事 。 你以为我会让你再拖延那么久吗?赶紧上船 , 你这个懒散的、游手好闲的无赖!” (351页)
这封信札颇为简短 , 但斯密仍然不惜笔墨 , 细致刻画休谟的笑谈 , 自然用心良苦 。 借助休谟对自身死亡的调侃 , 斯密既能展现其无所畏惧的豁达心态 , 也意在强调他念念不忘的志向——开启民智 , 破除迷信 。 拉斯穆森注意到 , 在这封最终公开发表的信札中 , 斯密修改了休谟的原话 。 在斯密写给韦德伯恩的私人信件中 , 他写下了休谟对其志向的原原本本的表述:“我一直致力于让人民睁开慧眼 , 仁慈的渡神啊 , 请稍多一点耐心 , 让我能够愉快地看到教会关门 , 牧师歇业 。 ” (The Infidel and The Professor, P.209)斯密当然欣赏休谟对宗教的批判 , 否则他不会讲述这场交谈 。 但是 , 他又要采取审慎的策略 , 尽量避免以尖锐的方式刺激虔信者 , 激起他们的愤怒 。 于是 , 他用“迷信体系倒台”取代“教会关门 , 牧师歇业” , 以弱化休谟的异端形象 , 突出其对智慧的不懈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