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_文化|老子深远矣!

通行本《老子》第五章中有“天地不仁 , 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 , 以百姓为刍狗”一句;初读这句话 , 对于一部分读者而言 , 或有石破天惊的震撼效果:圣人不胸怀仁义 , 又怎么能称为“圣人”呢?
有人据此一语说 , 老子思想有冷酷无情的地方 , 但这其实却是曲解和误读 。 当然 , 说老子思想冷酷无情 , 这种看法其来有自;太史公在《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中评价韩非子时 , 有“韩子引绳墨 , 切事情 , 明是非 , 其极惨礉少恩 。 皆源于道德之意”之语 , 或为始作俑者 。
众所周知 , 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 因而后世反对法家专制严苛、刻薄寡恩的人 , 多引此言以说明韩非子的无情源于老子“天地不仁”一语;比如 , 苏轼在《韩非论》中就曾引用了上述说法 。 今人解经者中有出于对法家思想“每个人都是奴畜的对象”的抗议 , 也蹈袭此说 。 但这种解读不能无误;人们多注意到太史公在评价韩非子时所用“其极惨礉少恩”一语 , 但接下来一语“皆原道德之意”里面说的“皆” , 还包括他对庄子与申不害的评价 , 而不是单就韩非子而言 。
但真正的问题还不在这里 , 因为这句话完整的说法是:“皆原道德之意 , 而老子深远矣 。 ”——太史公的意思很明确:韩非子的思想可能有他从老子学说中获得的启发 , 但老子学说远比韩非子理解的深远;换言之 , 韩非子的理解可能就是误解 。 当然 , 通过有意或无意的误读而阐述自己的思想 , 这在思想史上是常见的现象 。 既然明白了这一点 , 我们今天在读这些过于有名的说法时就要多多留心 , 尽可能回避各种门户之见 。
我们仔细看就会发现 , 老子根本没有说圣人没有仁义的美德在身 , 更没有说圣人行事会违背仁义 , 而只是说圣人在治理天下时应该效法自然 , 以自然对待万物的方式对待百姓 。 “任自然 , 无为无造” , 这一点在王弼、河上公的注释中都很明确 。 那什么是自然的方式呢?这又涉及对“天地不仁 , 以万物为刍狗”的理解了 。 这句话字面意思并不难解:天地生育滋养万物 , 遵循雨露均沾的普惠做法 , 没有对哪种生物抱有特别的爱怜和垂青 , 但天地万物却彼此适应 , 形成了一套天然和谐的生态体系 , 每一种生物都获得了各自生存和活动的空间 。 而且 , 我们如果观察大自然的食物链 , 看到诸如蝎子、蜘蛛等同类相互吞噬、互为彼此的食物 , 看到动物各种“残酷”的猎食行动 , 甚至想到人类对一些动物的“虐食”乃至对他人施加的种种可怕的残暴行为 , 我们会由衷地感叹:天地确实不会对任何存在有怜悯慈悲之情 。
然而 , 正是这样一个看似毫无仁爱观念的大自然体系 , 却有着生生不息的巨大能量 , 周而复始 , 永不枯竭 。 从天地的视角来审视 , 大自然毫无偏私 , 不做任何无意义的事情 。 这难道不会给有着最高智慧的圣人带来深刻的启示吗?有道在身的君王在进行统治的时候 , 对待人民不也应该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吗?——不错 , 这正是“圣人不仁”的真意 。 大自然对待万物无心施为 , 而万物却各自得到了自然的哺育 , 得到了自由繁殖和生长;同样 , 圣人如果以无心施为的方式对待人民 , 那人民自然会得到天地万物的滋养 , 各自得到自由自在的空间 。
明刊本《道德经》
圣人取法天地 , 还有另外一层意思 。 如同自然界中的生物以丰富多样著称 , 社会生活中的人在价值观念上也是多种多样 , 因此为政者就要同天地一样 , 为多样的人保留自由自在的空间 。 这种政策的结果 , 就是人们都获得了各自的自由 , 获得了各自的自我实现 。 如果用“仁”这一有着最高人道主义精神的说法来描述 , 老子这种不以“仁”为出发点的为政方法 , 因为为所有人都保留了自由自主的可能 , 对他们各自的主体性加以了保护 , 可以说反倒成就了天地间的“大仁” 。 后世解经者对此多有阐述 , 唐代有名的道教思想代表人物吕洞宾 , 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发现了“天地之至仁”;南宋时代的范应元亦有“圣人体此道以博爱 , 其仁亦至矣 , 而不言仁”的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