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源在上|把江源收入记忆( 二 )


江源文化的丰富性首先在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 由于海拔高、路途遥远且危险 , 千百年来鲜有人抵达和亲临真正的江源 , 因为缺少感性体验的在场也恰好造就了江源本身的神秘性 , 因此 , 更多的时候我们对于江源只有想象和憧憬 。
近些年来我们对江源的了解更多依赖于多次科学考察的结果 , 我们获得了不少有关江源的地理信息和自然生态知识 , 可是对于江源文化的了解和探究 , 依然依赖于民间文学、口头传统以及少量的田野经历 , 这就导致我们对江源的理解依然是碎片化的、局部性的、不成体系的 , 甚至某些时候作为自然的江源和作为文化的江源在我们的理解中处在一个分离的、悖论的位置 。 这种背景下 , 文扎提出构建嘎嘉洛文化和源文化这种具有整体性和独特性的概念便具有了人文地理学的意义 , 对于我们从人文角度了解江河之源更是大有裨益 。
王剑冰用“嘎嘉洛文化之光”形容他所了解的文扎 , 这极高的评价或称谓与其说是对文扎的喜爱和敬佩 , 不如说是被江源之行和江源文化所打动 , 因为对文扎而言 , 探寻江源的秘密搜集江源的文化是他毕生义不容辞的使命 。 不论是作者还是文扎 , 他们都以偏向自然的修辞确认人与物、人与自然、自然界万物之间某种内在的统一 。
不同于小说的虚构 , 散文给我们讲述的是客观存在而未读到的故事 , 《江源在上》一书中 , 王剑冰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三江源腹地的景观 。 这种描写多是为了呈现一种观念上的警惕与防范 , 比如保护环境、保护生态 , 抑或也是一种反思和醒悟 。
探源之路伴随长久的辛苦和短暂的喜悦 , 作者不止一次写到“前面无路可走” , 可是无路可走并不是最大的艰难 , 最大艰难是缺氧 。 行走在高原深处 , 缺氧会给人带来诸多身体的不适和一些迷人的幻觉:“身上陡然热起来 , 那么热 , 穿得不能再多 , 却在这个时候觉得热 。 越热越燥 , 抓了一把雪 , 在这个地方 , 雪都懒得融化 。 我来到水边 , 一只手带回一点水放在嘴里 , 那个凉 。 我知道生命还在 , 刚才那是暂时的恍惚 。 《各拉丹东(六)》”
作者用清晰的表述描写自己在缺氧状态下感受到的现实 , 这种真实的幻觉总是能够以尤其清晰的方式进入个体的意识反映 , 轻盈如梦却也是不可简约的身体反映 。 缺氧状态下 , 所有的感受都受制于呼吸的节奏 , 思维和意识像一张纸一样飘动在带有光斑的天空中 , 清晰与模糊、入梦与清醒、沉重与轻盈 , 众多截然相反的感受毫不违和的糅合成另外一种短暂的感受 , 这或许也是江源独特的待客之道 。 对于长久生活在内地的作者而言 , 每一次每一种的高原反应都是深刻的记忆 , 那些表象的迷雾正是幽深的自然存在 。 或许正因如此 , 王剑冰用文字带领我们了解和体验着三江源 , 而他自己也在这一路颠簸中将记录性细节注入到了叙事之中 。 比如他笔下高原的花草动物 , 比如他记录的探路拖车夜宿草原 , 比如他讲述的文扎、高屯子、欧沙、索尼 , 比如他描绘的高原上的小江南囊谦 , 无一不是了解高原、了解江源的透镜 。
由于科学知识的普及 , 我们对三江源乃至高原生态的了解都比较抽象 , 而事实上我们需要用智识和情感上都能接受的方式去谈论问题 , 而非抽象、量化及科学的话语 。 在此意义上 , 《江源在上》这样的散文恰好弥补也打开了我们了解和思考生态问题的途径 。
行走中江源的物景与体验或消解或更新着作者的认知 , 景观的差异时常界定着文化的差异 , 陌生的物景唤醒着生命的体验和感觉;离开江源后所有的一切都被收拢进入记忆深处 , 那些猝不及防的天意成就生命中美好的相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