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张爱玲作为方法|深港书评·香岛繁花

一九三九年 , 未满十九岁的张爱玲入读香港大学 , 两年半后亲历了香港之战和沦陷 。 带着香港经验“切身的、剧烈的影响” , 她回到上海开始写作 , 以一系列“香港传奇”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新锐女作家 。 《缘起香港》聚焦张爱玲与香港的渊源 , 以档案数据为佐证 , 还原模糊的历史影像 , 厘清一段战乱时期的人文经验 。
张爱玲贯穿一生的世界主义视景源自大学时代的基础人文教育 。 港岛山上或澄澈或浓烈的视觉印象 , 炮火下密集的阅读经验 , 多语言和多文化参照系的汇流 , 殖民现代性的纷繁呈现 , 以及战后从香港重新出发的漫长的漂流生涯 , 都刻在她写作生命的基因里 。 张爱玲的香港经验直指内心深处的清冽和柔软 , 更有一种尖锐和酷烈 , 构成她文字中最震撼的灵魂 。
是什么让张爱玲成就了传奇?是什么让她成为后世研究的学问“张学”?张爱玲在香港的这段经历又带来了什么影响?面对这一串串问号 , 现居香港的资深媒体人金敏华采访了《缘起香港》的作者、香港大学文学院教授黄心村 , 听她讲述书写本书的“命运召唤” , 并带我们重新发现一个“耳目一新”的张爱玲 。 难怪哈佛大学东亚系暨比较文学系讲座教授王德威盛赞《缘起香港》一书“为‘张学’及香港研究提供了最重要的突破” 。
|把张爱玲作为方法|深港书评·香岛繁花
本文图片
把张爱玲作为方法黄心村新著《缘起香港》带来“张学”研究重要突破■金敏华
命运的召唤
香港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系教授黄心村将这本“本来没有要写”的新著的出炉 , 称为“老天给我的活儿” 。
长期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任教 , 担任东亚语言文化系教授、东亚研究中心主任的黄心村 , 五年前离开北美学界移居香港 。
“转到香港来之后 , 居然是在张爱玲的母校香港大学文学院任教 , 两年前正好是张爱玲百年诞辰 , 我觉得在这个位置上我得做些什么 。 ”黄心村先是2020年9月在线推出“张爱玲百年诞辰纪念文献展” , “后来香港疫情稍微缓和 , 又在冯平山图书馆做了实物展 , 但是很快关闭了 , 因为疫情又回来了 。 文献展只呈现了我(数据)挖掘的一部分 , 其他的内容我就想做进一步的梳理研究 , 就开始写了一系列文章 , 一发不可收拾 , 两年的成果就是这一本《缘起香港》 。 ”
|把张爱玲作为方法|深港书评·香岛繁花
本文图片
《缘起香港:张爱玲的异乡和世界》黄心村 著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22年7月
“‘缘起香港’就是说张爱玲创作的源头是香港” , 黄心村解释:“她如果没有到港大念书 , 也会是一个作家 , 但会是一个很不一样的作家;她之所以成为张爱玲 , 香港这段经历特别特别的关键 。 以前之所以没有人说 , 是因为这些资料没有被早一点发现 , 资料是一点一点到处散布的 , 非常零碎 , 大部分上面不会有一个张爱玲的标签 , 说这有一个完整的张爱玲档案给你看 , 没有这么一个东西 , 要把它发掘出来、归总起来 。 ”
战火当然摧毁了很多东西 , 战后校园重建也丢弃了很多文件 , 但幸运的是 , 张爱玲的成绩单和学籍记录居然都留下来了 。 黄心村凭借十九岁的张爱玲戴的那副有着很厚镜片的牛角框眼镜 , 把她从1940、1941年两个秋季港大文学院师生集体合影中找了出来 , “集体照放在那里 , 那么多年没有人在里面寻找张爱玲 , 结果被我发现了 , 我特别高兴 , 做了各种各样的确定……你看是同一副眼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