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国|帆起东南:古南越国是“海丝”先行者?( 二 )


采访人员在中国航海博物馆看到 , 展品中最引人关注的南越文王“丝缕玉衣” , 被放置在密闭玻璃柜中展示 。 这是我国迄今所见唯一一套形制完备的丝缕玉衣 。 玉衣为对襟形式 , 是此前从未见于文献和考古发掘的新品种 。 其制作年代不晚于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 , 比河北满城汉墓的金缕玉衣早10年左右 , 极为珍贵 。
南越文王赵眜身上出土的一枚“文帝行玺”龙钮金印 , 也首次在沪展出 。 这是目前我国考古发掘所见唯一的汉代龙钮帝玺 , 也是最大的一枚西汉金印 。 这枚金印是墓主身份最可靠的物证 。 南越国虽为汉朝的藩属国 , 但文王在位时仍对内称帝 , “文帝行玺”即是明证 。
印面阴刻小篆“文帝行玺”四字 , 刚健有力 。 印钮为一条游龙 , 盘曲成“S”形 , 龙头伸向一角 。 龙腰隆起 , 可以用来系印绶 。 龙钮捉手处异常光滑 , 显系使用过程中摸蚀所致 , 台壁和印面边缘又有碰伤痕和划痕 , 均可表明金印是南越王生前所用实物 。
南越国|帆起东南:古南越国是“海丝”先行者?
本文图片

观众参观南越文王的“丝缕玉衣”(上)“文帝行玺”龙钮金印(下) 。
海上丝绸之路的先行者
自古以来 , 越人善舟 。 南接大海、北通中原的南越国 , 先民在秦汉之际 , 已懂得借助季风沿着海岸线航行 , 与东南亚和南亚诸国进行交通和贸易往来 , 成为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先行者 。
根据考古发现与文献资料 , 汉代广州地区已有大型海船 , 作战的楼船 , 内河航运的货艇、客船 , 农耕运输的小艇等多种船型 。 南越王墓出土的船纹铜提筒 , 其上绘制4艘首尾相接的海船 , 船体明显绘出甲板 , 船内分舱 , 船中有弓形大橹 , 表明南越人已有建造大型海船的能力 。
通过远航的海船 , 南越国得以同海外往来并互通有无 。 南越王墓中出土的众多舶来品与外销之物 , 是南越国与海外地区进行贸易活动的直接体现 。
例如 , 古代中国以“丝国”闻名于世 。 南越王墓印花铜板模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丝织物印花工具 , 说明当时丝织业发展到很高水准 , 还有十分先进的彩色套印技术 , 所产丝织物很可能已通过海路输出 。
南越国境内的合浦盛产珍珠 。 《汉书》《后汉书》中均有汉代南海之边珍宝珠货贸易繁盛的记载 。 有学者认为 , 对珍珠的渴求是促使人们大力发展海外贸易的驱动力之一 。 南越王墓是国内已知出土珍珠最多的墓葬 , 墓主头箱的漆盒中有数千粒残存珍珠 , 重达4117克 。 珠非正圆 , 为天然珍珠 。
此外 , 南越王墓中发现的乳香、非洲象牙制品、玻璃珠玑等与海上交通相关的珍贵文物 , 是目前岭南地区发现的最早的一批舶来品 。 南越国墓葬中普遍存在熏炉 , 说明熏香已成为南越国的一种生活风尚 。 但中国原产的香料资源并不丰富 , 乳香、沉香、檀香等热带香料也多来源于海外地区 。
利用舟楫之便 , 南越国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海外贸易 , 使都城番禺快速崛起为海外珍宝的集散地和繁华的大都会 , 更为之后汉武帝发舶远洋、开展官方海外贸易打下了基础 , 对中国古代航海影响深远 。 2016年 , 南越文王墓、南越国宫署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入“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首批申遗遗产点 。
中国航海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张东苏表示 , 与南越王博物院联合举办“大汉海疆:南越航海文明展” , 旨在通过考古出土的珍稀文物 , 让观众感受古国的神秘、考古的魅力 , 感悟以南越国为代表的包容开放的岭南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 , 以及“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国古代航海的厚重历史与辉煌成就 , 从而讲好中国航海故事、传播中国航海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