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博物馆“马踏飞燕”怎么就火了?这件文物的由来又是什么呢?

前言:最近 , 甘肃省博物馆的“马踏飞燕”玩偶因为独特的造型赢得了大家的喜爱 , 凭借着蠢萌的造型频频进入大家的视野 。
网友评论说:“别的博物馆 , 把文物整活;甘肃省博物馆 , 被文物整火 。 ”
那么“马踏飞燕”这一系列玩偶的创意来自哪里呢?
那么就不得不说到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铜奔马”了 。
今天我们节选了马未都的《国宝100》中关于铜奔马的书摘 , 让我们了解“马踏飞燕”的前世今生 。
|甘肃博物馆“马踏飞燕”怎么就火了?这件文物的由来又是什么呢?
本文图片

|甘肃博物馆“马踏飞燕”怎么就火了?这件文物的由来又是什么呢?
本文图片

文章摘自《国宝100》
_原题为:东汉·铜奔马
作者:马未都
今儿讲的这件国宝大家都熟悉 , 叫“铜奔马” , 这是它现在标准的名字 , 过去它还有一个人尽皆知的名字 , 叫“马踏飞燕”(图1) 。
|甘肃博物馆“马踏飞燕”怎么就火了?这件文物的由来又是什么呢?
本文图片

“马踏飞燕”这个名字从1971年一直叫到了2018年 , 叫了快半个世纪了 , 怎么突然改口了呢?这名字又是谁起的呢?
据说1971年 , 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去甘肃省博物馆参观的时候 , 对这件器物特别感兴趣 , 陪同他的工作人员就问:“我们管它叫‘马踏飞燕’ , 您觉得合适吗?”郭沫若听了以后说:“这名字起得好 。 ”为什么呢?因为这名字特别文学 。 可现在突然觉得这名字不好了 , 文学改科学 , 科学讲究严谨 , 不讲情面 。 2018年6月5日 , 甘肃省文物局新闻发布 , 有关专家一致坚持用“铜奔马”这个名字 , 说这名字“科学、准确、规范” 。 这科学、规范可以 , 但它不准确啊!那鸟儿呢?那鸟儿哪儿去啦?有人在乎过那鸟儿的感受吗?
蹄子下面有个鸟儿 , 它确实不是燕子 。 这燕子的标志很清晰 , 是尾巴分叉儿 , 这鸟儿的尾巴不分叉儿 , 平切 , 挺直有力 , 看着不怎么灵活 。
东汉有个文学家叫张衡 , 他写过《东京赋》 。 《东京赋》有这么两句 , 叫:“龙雀蟠蜿 , 天马半汉 。 ”什么意思呢?龙雀盘旋飞翔 , 天马肆意驰骋 。 那“龙雀”是什么呢?就是一种鹰隼 。 所以有人就觉得它不叫“马踏飞燕”可以 , 但至少也应该叫“马踏龙雀”或者“马超龙雀” 。 但这名字还有人认为不够科学 , 要知道科学的表达多数效果都比不上文学表达 。
那这铜奔马是在哪儿发现的呢?是在甘肃武威 。 汉武帝时期 , 在河西走廊依次设了四个郡县 , 史称“河西四郡” , 依次是:武威、张掖、酒泉、敦煌 。
这四个名字都非常文学:
武威:彰显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
张掖:张国臂掖 , 以通西域;
酒泉:扼守河西走廊要塞 , 泉水若酒 , 载歌载舞;
敦煌:抵达终点 。 敦 , 大也;煌 , 盛也 。 以其广开西域 , 故以盛名 。
想想看 , 武威、张掖、酒泉、敦煌 , 一路走来就能看出西汉的大气象!
我们说回这件文物 , 它是什么时候被发现的呢?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 。 当时全中国每一个城市都有一个共同的口号 , 叫“备战备荒为人民” 。 “备战”要干吗呢?就是挖防空洞 。 我所住的北京底下都挖空了 , 这种防空洞叫“人防工事” 。
1969年9月初 , 武威的新鲜公社新鲜大队 , 按现在的说法就是新鲜乡新鲜村 , 这村儿的农民在一处黄土高台上开始挖地道 。 挖到十多米深的时候 , 挖出了一段青砖墙 , 这农民就以为挖到了“雷台”的内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