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闾散文》:在古典与现代之间自铸新词

|《王充闾散文》:在古典与现代之间自铸新词
本文图片

王充闾是“中国好书”和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 。 他小的时候 , 读过多年私塾 , 对中国古典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
他熟读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和历史典籍以及西方经典文学和哲学 , 又有过从政的经历 , 因此 , 在解读历史、品读文学和书写人生的时候 , 发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深切的感悟、悠远的情怀 。
他的抒情、叙事、写景的文章 , 畅怀适意 , 优雅从容 , 感情真切 , 同样为读者所喜爱 。
本文为古耜先生给《王充闾散文》一书作的导言 。
|《王充闾散文》:在古典与现代之间自铸新词
本文图片

汪曾祺和王充闾合照
在古典与现代之间自铸新词
文|古 耜
在当代散文创作领域 , 王充闾应当是成就突出、影响广泛的一家 。 充闾先后在多家出版社陆续出版散文、随笔、传记类著作50余部 , 并有在此基础上遴选集萃而成的凡21卷、22册 , 总计600余万言的《充闾文集》行世 , 且散文中有逾百篇被收入各种选刊、选集、排行榜 , 五十余篇进入百余种中学和大学的语文教材或参考书 , 十多篇的内容出现于数十种高考和中考试卷 , 多篇被译成英语和阿拉伯语;充闾的散文集《春宽梦窄》荣膺鲁迅文学奖散文奖 , 学术随笔集《国粹——人文传承书》获得“中国好书”称号 。 如此良好的文苑反馈 , 恐怕不是“偶然”“幸运”“虚名”之类的词汇可以解释的 。
当然 , 要想真正理解和充分认识充闾散文的思想含量和艺术价值 , 还必须将其置于中国现代散文发展演进的整体进程之中 , 同时联系中国古代散文和文章的观念形态与语言实际 , 加以细致辨析和深入阐释;换句话说 , 充闾散文的个性、优势和意义 , 只有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段中和较大的文化背景下才能得到清晰多面的呈现 。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 , 就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提出了两个重要断制:一曰“良史莫不工文” , 旨在说明优秀的历史著作必须具备出色的文学表达 , 即所谓“夫史所载者事也 , 事必藉文而传”;一曰“六经皆史” , 意思是凡涉著作之林 , 史学是根本 , 是一切学问的本源和归宿 。 其强调“文史合一”和“文参史笔”的基本观点 , 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特性 。 然而近现代以来 , 由于史学科学化、学科化潮流的强势涌动 , 文史著述最终分道扬镳 , 并随之出现“反向运动”:某些疏离了文学的历史文本在术语、范畴、体系的挤压下 , 大面积地失去了生命与血色 , 沦为材料和概念的演绎;有的文学作品亦因商业意趣的诱导而放弃“史”的追求 , 出现了媚俗化、粗鄙化和碎片化现象 。 这时 , 历史与文学再度联姻 , 让历史变得好看 , 让文学重新厚重 , 成为一个时代的强力呼唤 。
|《王充闾散文》:在古典与现代之间自铸新词
本文图片

王充闾幼时私塾读物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 充闾散文出现于文坛 。 由于时代和地缘的错位 , 充闾儿时所受的启蒙教育是长达8年的私塾 。 这种以古代典籍和传统文化为基本内容的教育方式 , 搭建起充闾有别于大多数同代人的知识结构 , 同时也先入为主地培养了他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历史的浓厚兴趣 。 在后来接受新式教育和为社会服务的日子里 , 充闾的如是兴趣有增无减 , 逐渐演化为一种执着持久的内在情结 , 并最终构成其散文创作的主要题材、稳定主题和基本元素 , 其具体涉史策略则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