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作为男人, 大喊大叫是不管用的

从民间文学中认识历史
第一财经:你讲故事的能力很强 , 有评论说在里面看到了民间叙事传统 。 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讲故事的能力怎么来的?
陈年喜:其实我没有刻意想过这些 。 除了诗歌 , 我产生非虚构写作的想法时间不是很长 , 2017年才开始 , 但我的表达可能受了民间传统的影响 。
小时候乡村生活非常寂寞 , 没有电 , 晚上睡不着 , 大家就聚在一起听人讲故事 。 每个村都有很会讲故事的人 , 他们就像古代的说书人 , 长篇小说、长篇评书讲起来就没完 。 我记得有人在我家讲《封神演义》里的一个故事 , 夜很深了大家都还想听 , 讲故事的人就说 , “太晚了都回吧 , 明天接着再讲” 。 那个故事讲了三个晚上才讲完 。
我们那边的人 , 祖上来自不同的地方 , 有山西、湖北、安徽、河南 , 故事就杂糅了南腔北调 , “桃园结义”有河南版本、陕西版本、湖北版本 。 讲故事的人自己再重新加工 , 又有了新的内容 , 真的是百听不厌 。 而且他们讲故事的技巧也是无师自通 , 有悬念 , 重细节 , 出场人物哪怕好多个 , 都很有个性 。 有些人物关系是快结束的时候 , 把所有包袱都抖开 , 才豁然开朗 。 我后来写东西 , 文本大概和流行的散文还有非虚构写作都有点不一样 , 主题提炼、文章布局都没刻意去做 , 就跟着小时候故事听多了形成的一种感觉走 。
第一财经:你长大的村庄和很多乡村不同 , 有深厚的民间文学传统 , 母亲也会唱很多山歌 。 这种环境也滋养你成长吧?
陈年喜:对 , 我们那边还有唱孝歌的传统 。 人死后家属请会唱孝歌的人一个打鼓一个敲锣 , 围着棺材唱三天三夜 , 为死者送行 , 也安慰未亡人 。 孝歌很有古风 , 有节律 , 曲调婉转 , 细腻哀伤 。 内容非常复杂 , 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五更英台” , 也有“二十四孝”、隋唐演义 , 讲忠孝贤良 , 还会增加些现代生活的内容 。
我家有一个祖上传下来的孝歌本子 , 是用黄色宣纸装订的 , 四角都被磨掉了 。 上面用毛笔抄着很多歌词 , 再用红笔做标点 。 纸上有修改的痕迹 , 抄写时如果有人觉得某一句用词不是特别精准 , 会修改 。 那个本子是家里的宝贝 , 村里谁借去久了没还 , 我父亲就会上门要回来 。
我们那边老一辈好多人都会唱孝歌 , 我父亲尤其是高手 , 很多人请他去唱 。 我现在还记得他唱的《见十阎君》 , 内容很长 , 有十个章节 , 讲人死后从奈何桥经过 , 见不同的阎王 , 有一阎王二阎王什么的 , 最后重新投胎做人 。
还有一首歌叫《荒年》 , 有一句唱词是“后村人不敢到前村去/丈人锅里煮女婿” , 哎呀 , 我觉得短短两句表达 , 里面涵盖了多大的张力啊 , 任何一种文学语言都没办法超越 。 你想 , 丈人他要吃掉自己的女婿 , 那饥荒发生到什么程度?人间的悲惨到了什么程度?民间文学里有些描写非常生活和准确 , 你一生都不可能造出这样的句子 。 听多了孝歌 , 我对历史认识就多了一个窗口 , 也有了朦胧的了解 。
矿工的诗意不是刻意呈现
第一财经:也是通过你的写作 , 我们看到别的矿工身上也有某种“诗意” , 比如你写王二酒喝多了就梗着脖子唱一曲京剧《四郎探母》 。 对他们来说这是常态还是偶尔为之?
陈年喜:我给你说一个真实的事吧 。 有一年我们在新疆喀喇昆仑山 , 一个挨着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 , 特别荒凉又干旱的地方 。 三个月没下一滴雨 , 也没手机信号 , 更别提报纸什么的 , 待久了连几月几日都不知道 , 只能靠对面山尖上的雪线高低来分辨气候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