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鹅妈妈童谣的影射、游戏与流变( 三 )


古怪歌
又称颠倒歌、滑稽歌。这种童谣故意把事物的本来面目颠倒过来叙述,使人产生一种荒诞、古怪、奇特的感觉,同时也具有幽默和讽刺意味。比如说可以上溯到1765年的古怪歌《猫和小提琴》:“嗨,嘀叨,嘀叨,/猫咪拉小提琴,/奶牛跳过了月亮;/小狗在一旁/看得哈哈笑,/碟子跟着勺子/逃跑。”这算是最稀奇古怪的一首童谣了。
谜语童谣
谜语童谣采用寓意的手法,抓住谜底与谜面间的某种联系,以歌谣形式叙说现象或事物的特征。最著名的古谜语童谣要数1810年的《矮胖子达姆普蒂》:“矮胖子达姆普蒂坐在墙上,/矮胖子达姆普蒂掉下了墙;/所有国王的人马都出动/也没把达姆普蒂拼回原样。”关于“Humpty Dumpty”的解释很多,但对谜底最为常见的理解是“鸡蛋”,后来在英文中“HumptyDumpty”又进一步演化成像鸡蛋一样又矮又胖的糊涂蛋的形象。
妈妈|鹅妈妈童谣的影射、游戏与流变
文章插图
《布里格斯鹅妈妈童谣金典》内文。
数数歌和字母歌
这些童谣很多都是17世纪以后才有文字记载的,可能其实际历史要更早一些。数数歌是以适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形象描写来巧妙地训练儿童数数能力的童谣。如1888年的《一二三四五》:“一二三四五,/我抓到一条鱼,/六七八九十,/我又把它放走了。/为什么放走了?/它咬了我的手指。/咬了哪个手指?/咬了我右手的小指。”字母歌也是教育低幼儿童早期认知的童谣,如1869年的《字母歌》(Here is ABC)。很大一部分基于史实和真实历史人物的童谣主要是用来愉悦成人,只有数数歌和字母歌才是儿童最单纯的童谣。
绕口令
这是把一些发音容易混淆的单词、字母连缀成有一定意义的童谣,这种童谣是专门用来训练儿童发音的。如绕口令《彼得·派珀》中,就反反复复使用了“Peter”“Piper”“picked”“peck”“pickled”“pepper”这六个读音相近、容易读错的单词连缀成短语短句,语音十分拗口。儿童反复诵读时要求口齿清楚、快速流畅、准确无误,所以它是训练孩子发音和培养思维能力的极好工具。
故事谣
儿童天性里喜欢听故事,追溯儿童文学的历史可以发现,越是早期的儿童文学,与民间文学的血缘关系越近。叙事性童谣大多都来自民间传说。故事谣通过童谣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或真实或虚构,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都十分鲜明生动。如《红心王后》:“红心王后/她做馅饼,/总是在一个夏日;/红心杰克/他偷馅饼,/把它们全拿光。/红心国王/要吃馅饼,/把杰克痛打一顿;/红心杰克/拿回馅饼,/他发誓再也不偷了。”这则故事离奇有趣,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能充分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有意思的是,1865年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出版的《爱丽丝漫游奇境》中也借用了“红心王后”“红心杰克”这样的形象。
首尾歌
又称顶针、蝉联,即前一句结尾的单词或短语出现在下一句的开头,使相邻的分句蝉联,整首童谣颇有韵律感,句句相扣,回环往复,有时也是一种有趣味的文字游戏。鹅妈妈童谣中有一首《杰克造的房子》,共计90行,句句相连,连贯直下,如同贯珠,是鹅妈妈童谣中比较有代表性的首尾歌。
妈妈|鹅妈妈童谣的影射、游戏与流变
文章插图
《布里格斯鹅妈妈童谣金典》内文。
03 鹅妈妈童谣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童谣的变迁,首先是内容上有所改变。比如鹅妈妈童谣中那首著名的《玫瑰玫瑰围一圈》,我们可以比较一下英语环境中六个不同时期的七个版本。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七个版本大体的形式和节奏都保持了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