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鹅妈妈童谣的影射、游戏与流变( 五 )


还有英格兰、法国、德国、罗马尼亚、俄罗斯、中国等各个国家或地区出现的“蜗牛”童谣(民谣),都不约而同地将“蜗牛出壳”“伸触角”与“祈雨”或“占命”联系在一起。鹅妈妈童谣中的《捕蜗牛的人》就有“她(蜗牛)伸出了她的触角/像一头苏格兰小牛”,紧接着“跑啊,裁缝们,快跑,/否则她现在就把你们全杀掉”这样的内容。
童谣内容具有巫术色彩的第二个体现是厌胜术。厌胜术的作用就是利用传说中的鬼怪以及添加了巫术色彩的动植物等来祛害辟邪。如前文所述的《玫瑰玫瑰围一圈》,在歌谣中反复出现了“玫瑰”一词,就是祛病辟邪的厌胜之物。
在童谣形式上,鹅妈妈童谣也具有很强烈的巫术色彩。其一,童谣以语言作为巫术手段。迷信的人认为语言有着一股神秘的力量,因此誓言是不能轻易发的,咒语是不能随意说的,年节婚庆要讲吉利话,反之,若是不小心触犯了语言忌讳就会遭到天谴。巫术便常常借助神秘的语言魔力,希望能以语言魔力禳除灾祸。
其二,童谣与仪式歌关系密切。仪式歌是人们在举行宗教或礼俗仪式时所唱的歌谣,它产生于民众对语言神秘力量的信仰及趋吉避凶的心理。人们在举行仪式时,常是口中词与手足舞相结合。儿童在唱童谣时,常伴随着相应的游戏动作,二者有相似之处。从歌谣内容来看,有些童谣本身就是仪式歌,肃穆庄严,本身就有巫术性,演化成为童谣后,尽管场合变化、语言稍异、气氛不同,但巫术色彩没有消失。
童谣巫术色彩的成因与集体无意识、儿童思维特征、被人有意添加有关。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对自然的认知能力的提高、思想观念的转变,童谣的巫术色彩在逐渐淡化,而歌中体现的祝福、诅咒、祈禳心理依然留存。
妈妈|鹅妈妈童谣的影射、游戏与流变
文章插图
《布里格斯鹅妈妈童谣金典》内文。
05 鹅妈妈童谣为什么至今还在传唱?
在传播学的视野里,鹅妈妈童谣主要表现为一种重要的、民间的、大众的、地下的社会观察和舆论方式。从古至今,这些含义暧昧不明的童谣都以各种变体、衍文形式游走于各种民俗文化之间,像谣言般地弥漫在历朝历代的社会阴暗面的各个角落。鹅妈妈童谣不仅激荡、穿越了历史的长河,时至今日,仍然影响着现代人的社会生活,辛辣或诙谐,苦恼或无奈,亲切或有趣,讥诮或令人哭笑不得。
在前文字时代,童谣的传播一直是口耳相传。进入文字时代后,由于教育为上层贵族垄断和专有,作为童谣创作者和传播者的下层民众仍然无法接触和运用书本、文字进行交流传承,此时,童谣传播的主要媒介还是口头语言。
正因如此,鹅妈妈童谣极具口语性,人们甚至可以在传唱过程中触景生情、随机应变地改变童谣中的某些内容,使这首童谣与自己更加切身相关。就是在今天,尽管信息和传媒手段发展如此迅猛,在茶余饭后的街谈巷语中仍然会不时听见人们传唱童谣,童谣仍然在大人与儿童之间,或者儿童间嬉戏时口耳传承,并且产生新的内容,成为各色人等褒贬臧否、嬉笑怒骂、娱乐游戏的天然佐料。
到了19世纪末,鹅妈妈童谣忽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地域迁徙幅度增大,并且变异文本也大幅增多。鹅妈妈童谣在美国衍生了很多古怪的版本,如拉丁文和希腊文选本《经典鹅妈妈》《象形文字的鹅妈妈》等。还有《德国的鹅妈妈》《荷兰的鹅妈妈》《鹅妈妈剪影》《鹅妈妈手指戏》等衍生的鹅妈妈童谣读物。这一方面归功于鹅妈妈童谣简短流畅、生动有趣的语言特色,另一方面也要归功于它的超时代性、跨地域性。能跨越各个历史时期,融入各种文化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