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勇▏临淄齐故城冶铸业考古的收获与进展( 七 )


5.战国到西汉 , 在其他铜器尤其是小件铜器的铸造方面 , 齐都临淄也经历了技术上的革新 。 从出土的陶范和陶范芯看 , 战国与西汉两个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 , 不仅铸造的铜器类型、风格不同 , 而且材质、制法等也明显有差异 。 前者质感重 , 火候低 , 型腔和纹饰似为模印;后者质感轻 , 火候高 , 型腔及纹饰多为刻制 , 各方面颇似同时期的镜范 。 铸铜陶范的不同 , 实际反映了从东周至汉代临淄铸铜技术的一个重要变化 。 这种变化 , 或与当时铸镜技术的进步存在关联 。 换言之 , 在汉代临淄 , 不单是铸镜 , 普通铜器的铸造也发生了技术上的革新 。
(三)冶铸产业的结构、布局及其变迁
东周至秦汉 , 临淄城内的金属冶铸业在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上不断发生着变化 。 铸钱业在战国时从无到有 , 作坊集中于小城内;西汉前期分散在大城内多地;新莽时集中在大城东北隅;东汉时又集中到小城内 。 铸镜业是否于战国时出现还不确定 , 但西汉前期已相当发达 , 作坊分散在大城中北部多地 。 其他铜器的铸造 , 从东周至西汉均分散在大城内 。 铁工场在战国时主要分散于大城内的多个地点 , 西汉中期集中到大城东北隅和西南隅 , 东汉时开始集中到小城的北部 。 这些变化 , 既反映了当时齐都临淄金属冶铸业的自身发展 , 但同时也和这一时期临淄城结构布局及各区域功能的演变有着内在的联系 。 所以 , 从产业布局及其变迁的角度考察齐都临淄的金属冶铸业 , 不仅是手工业考古的基本理念 , 而且对究明齐故城的筑造、扩建、沿革等悬而未决的问题 , 也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
四、余论
“齐故城冶铸业考古”项目的实施 , 不仅推动了相关学术研究 , 而且通过实践还探索了城市手工业考古和金属冶铸业考古的学术理念、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等 , 有关经验和教训无疑可为今后同类考古学研究提供一些有益借鉴 。 在这方面 , 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
其一 , 无论是齐故城考古 , 还是其他的城市考古 , 均应加强对包括金属冶铸在内的各种手工业遗存的调查和发掘 。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 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 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 古代城市尤其是都城 , 一般既是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 , 同时也是经济中心 。 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主的各种经济生产活动构成了古代城市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 , 更是维系城市生存、运转和发展的基础 。 因此在城市考古中 , 关注手工业遗存 , 并积极开展各种手工业考古 , 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
其二 , 金属冶铸业的考古及研究 , 不但要关注技术和工艺层面的问题 , 同时也应在经济史和社会史的视野中 , 运用手工业考古的理念和方法 , 着眼资源、产业和社会等多个方面 , 做全方位的综合考察 。 唯有如此 , 方可最大程度地揭示其整体面貌和历史内涵 。
其三 , 开展金属冶铸业以及其他门类的手工业考古 , 宏观的学术视野固然重要 , 但在具体研究中又尤其需要强调从细微处着手 。 通过多学科合作研究特别是各种科技考古研究 , 对出土材料进行细致甚至微观的个案分析 , 从中获取大量信息 , 是进一步展开专题研究和综合研究的基础 。
其四 , 无论是金属冶铸业考古还是其他手工业考古 , 其基本方法还是考古学的方法 。 在这当中 , 运用地层学、类型学和文化因素分析等考古学方法对相关遗存进行时空关系及文化内涵的分析和把握尤为重要 。 这不仅是考古学研究的基础 , 而且在此基础上还可深入探讨手工业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及其变迁 , 以及原料获取、技术传播、产品流通等诸多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