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号山西晚报封面人物丨申古博 刘向红:艺术伉俪寻根山西传承壁画

点击观看相关视频
|7月号山西晚报封面人物丨申古博 刘向红:艺术伉俪寻根山西传承壁画
本文图片

|7月号山西晚报封面人物丨申古博 刘向红:艺术伉俪寻根山西传承壁画
本文图片

神仙眷侣 难舍山西壁画情结
他们是夫妻 , 却更像是战友 , 十余年来 , 他们形影不离 , 年复一年地进行壁画创作和推广;他们是工匠 , 却更像是修行者 , 他们几乎是为壁画而生 , 创作壁画的每一段时光 , 虽苦 , 却乐在其中 。 他们热爱山西 , 热爱山西的壁画 , 山西是他们艺术灵感的发源地 , 他们也正在尽自己所能 , 让更多人了解山西 。
“壁画是最美的艺术 。 在全球很多亚洲艺术博物馆 , 最好的壁画几乎全来自山西 , 山西的好东西真的太多了……”初见申古博和刘向红夫妇 , 两位艺术家低调谦和 , 略显拘谨 。 偶尔一对视 , 眼神中尽是温柔和羞涩 。 提及壁画 , 这对神仙眷侣很快打开了话匣子 。
相识相知都爱壁画
出生于山西长治一个绘画世家的申古博 , 因自小在严父的培养下 , 有着坚实的绘画基础 。 他擅长将西方的色彩关系融入东方的山水绘画中 , 创作了大量以西方绘画风格为主的作品 。 画油画出身的刘向红 , 也是山西人 , 年少时常在荒废的古庙游玩 , 儿时对于大量传统文化艺术的耳濡目染 , 为后来从事壁画创作种下了一粒种子 。
夫妻二人在艺术的道路上各自修行 。 最初 , 一些酒店等邀请他们创作现代壁画 。 时间久了 , 两个人发现 , 在这些酒店进行壁画创作虽然有不菲的经济收入 , 但从艺术的角度而言 , 自己耗尽心血、费时费力创作出来的作品 , 其实很难真正保存下来 。 很多酒店每隔三年到五年时间就要重新装修 , 他们的壁画作品一般都会被拆除 。 “每次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拆除 , 心中其实相当沮丧 。 我们是做艺术的 , 如果作品无法流传 , 很难获得真正的成就感 。 ”申古博直言 。
俩人都深知 , 他们需要更包容的平台展现自己的艺术作品 。
他们有一个共同爱好 , 就是喜欢逛寺庙看古迹 , 尤爱古壁画 。 千年来 , 中国传统壁画的绘画形式、绘画技法都曾达到至臻完美的境地 。 在中国传统壁画中 , 寺观壁画占主导地位 , 唐宋时期尤为兴盛 。 自古以来 , 寺观是百姓进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 , 寺观中的壁画、造像等艺术 , 自然起着传道、教化的作用 。 申古博夫妇从小生长在山西 , 山西古代文化遗迹留存非常多 , 至今所发现的寺观壁画已有25000多平方米 , 著名的《永乐宫壁画》就在其中 。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 许多传统的艺术形象早已植根于心灵深处 。 不过 , 由于历史的变迁、社会条件的改变 , 近代中国的传统壁画艺术逐渐陷入沉寂 。
而在山西各地游览的时候 , 他们发现了一些即将坍塌的寺庙 , “面对墙壁上已近消逝的古壁画和正在坍塌的泥塑雕像 , 我们其实很心痛 。 我们这一代人 , 都很爱惜老物件 , 我们就在想 , 能不能找一个地方来画这些壁画 。 ”刘向红告诉山西晚报采访人员 。 对申古博、刘向红夫妇二人而言 , 能亲手画那样的画 , 与更多老百姓共享壁画之美 , 早已是心中的梦想 。
2004年 , 夫妇二人听闻有着1500余年历史的著名的寺院山西交城县玄中寺需要创作壁画 , 立刻前往寺中拜会方丈根通长老 。 根通长老提出的条件相当苛刻——壁画可以画 , 不过要求一定要依古制 , 使用矿物颜料 。
问道敦煌灵感初现
天然矿物是古代壁画使用的必要材料 , 有石青、石绿、赭石、土黄等数十种 , 可保持千年而不褪色 。 宋元之后 , 随着文人水墨画渐渐占了主导 , 中国传统矿物颜料壁画逐渐式微 , 尤其在近百年内已无大规模制作 , 矿物色壁画的诸多技法也失传已久 , 几乎无迹可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