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号山西晚报封面人物丨申古博 刘向红:艺术伉俪寻根山西传承壁画( 二 )


彼时 , 市面上关于天然矿物颜料、中国传统壁画及技法方面的参考资料非常少 。 对于这个全新的挑战 , 首先要攻克的难题 , 便是如何复原古法的壁画绘制技术 。 申古博、刘向红夫妇二人深知 , 要复兴中国传统壁画 , 必须得迈出这一步 。 虽然有很多未知和不确定性 , 他们依然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 , 并听从根通长老的建议 , 前往千里之外的敦煌“取经” 。
没想到的是 , 参观莫高窟时 , 手机和相机都不允许带进去 , 二人跟着旅游队伍进去转了一圈 , 并未收集到任何资料 。 虽然满心虔诚 , 这个用矿物色绘制壁画最集中的地方也令他们大开眼界 , 但对究竟该如何使用天然矿物颜料遵循传统来绘制壁画 , 他们依然没有任何头绪 。
在敦煌的一个小招待所住了5天 , 正当迷茫之际 , 申古博偶然获知了时任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侯黎明的联系方式 。 小心翼翼拨通电话 , 这位所长同意与他们见面 。 首次见面 , 侯黎明得知夫妇二人为了天然矿物颜料的使用不远千里从山西而来 , 且与申古博为老乡 , 很快与这对夫妻一见如故 , 不仅把多年来自己对古代壁画的研究心得毫无保留地分享 , 还悉心安排二人到敦煌的资料室查阅资料 。
此次敦煌之行 , 申古博夫妇所获颇丰 , 他们不仅了解到古代壁画所用矿物颜料的不少技法知识 , 也较直观地看到中国自北朝到宋元时期 , 古代壁画家对壁画内容的诠释及娴熟高超的技能 , 这些历经千年的敦煌壁画 , 通过时间的淬炼 , 展现出更加含蓄、雍容、灿烂的美 , 这种美震撼着他们的心灵 。
敦煌的经历 , 帮助夫妇二人找到了此后创作的方向 。 一直以来 , 申古博都苦于找不到一种理想的材料表现心中的山水画精神 , 如今 , 他发现 , 这种缺憾正可以通过矿物颜料来尝试解决 。
传承创新苦中作乐
在绘制寺观壁画过程中 , 夫妻俩发现布满颜料流痕的墙面上 , 若隐若现似大写意山水画的效果 , 这正是他们想要的画面 。 灵感源于实践 , 瓶颈就此突破 。 在反复创作实验中 , 申古博将矿物色与水墨有机结合 , 形成了技法风格独特的“岩彩山水” 。 在中国传统山水的多种皴法之外 , 又创造出一种“水皴法” , 创作了面貌迥异的新山水画 。 他的作品体现了矿物色独有的机理与晶体质感 , 所描绘的作品透着种种奇妙、空灵、幽静、朦胧、深远的意境 ,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
真正进行壁画创作的日子 , 既寂寞又辛苦 。
那时的玄中寺 , 既无报刊电视 , 亦无网络广播 , 即便是带着手机也没有通讯信号 , 这里仅有的对外联络工具是一部固定电话 , 却只能接不能打 。 玄中寺位于深山中 , 一到冬天 , 房间里仅有的几片暖气片根本不管用 , 因为太冷无法入睡 , 他们总是紧靠着暖气片坐一晚上 。 夫妇二人带领着二十多个徒弟进行创作 , 既要承受这些艰苦的环境 , 还得遵守寺院的戒律 , 由于太苦 , 有几个徒弟实在受不了 , 中途跑了 。
壁画制作不仅费心、费力 , 而且耗时 , 夫妻俩虽常年在一起工作 , 但各司其职 , 潜心钻研 , 几乎都没时间聊工作以外的事情 。 这样的日子过了四年 。 从2005年到2008年 , 申古博夫妇带领着徒弟们 , 为玄中寺完成了400多平方米的壁画 。 第一次真正的壁画创作令他们乐此不疲 , 在这与世无争的深山古刹中 , 静静地创作着、体悟着 。 几年的修炼 , 他们不仅丰富了人生 , 在传统壁画技法的继承和创新方面同样收获颇丰 。
2007年8月 , 申古博、刘向红夫妇受邀参加“敦煌壁画艺术继承与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 , 并进行了长达20分钟的演讲 , 向与会的中、日、韩3国100多位专家介绍了玄中寺壁画创作和岩彩山水的心得 , 引起很大反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