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号山西晚报封面人物丨申古博 刘向红:艺术伉俪寻根山西传承壁画( 四 )


远离世俗喧嚣 , 古佛青灯作伴 。 申古博、刘向红在寺庙里画壁画一画就是十余年 , 由他们绘制的寺观壁画 , 已达6000多平方米 。 很多人说 , 在这条修行的道路上 , 这对艺术伉俪自得其乐 , 且获得精神世界的满足 。
其实 , 绘制壁画的工作哪里有文字描述的这样唯美和轻松?让他们甘之若饴的事情就是对于山西壁画乃至中国传统壁画艺术的追求 。 他们带着传承传统壁画技艺的信念 , 想把代表中国审美的寺观壁画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地 。
|7月号山西晚报封面人物丨申古博 刘向红:艺术伉俪寻根山西传承壁画
本文图片

申古博夫妇及女儿一家三口在杭州于谦祠创作壁画 。
从绘制到保护 想办法为壁画“延年益寿”
一路走来 , 申古博和刘向红寻访了大量的寺观壁画 , 既是学习也是心灵之旅 。 其中最触动二人的 , 是早年在繁峙岩山寺参观时的场景:破败的庙宇 , 残损的壁画和雕塑 , 用刘向红的话说 , 就像一位落魄“贵族” , 衣衫褴褛 , 食不果腹 , 无人问津 。 她的眼泪瞬间奔涌而下 。 这一次走访 , 夫妇二人心中立下了一个新目标 , 那就是尽自己所能 , 在用传统技法创作壁画的同时 , 解决壁画的保护问题 , 让壁画“延年益寿” 。
防潮是壁画保护中最棘手的问题 。 “我们是使用传统技法的新创壁画 , 展现的是山西传统壁画的神韵 。 我们想着在绘制壁画初期就能解决防潮问题 , 以便把今日的壁画保存下来 , 这对于后世来说也是一种传承 。 ”对此 , 申古博和刘向红不断地想办法 , 走访了很多古壁画修复专家 , 也参考了很多国内外的案例 , 最后从永乐宫壁画中获得灵感 。 “永乐宫搬迁 , 就是对壁画进行了切割然后重新安装在墙体上的 。 墙砌的是中空墙 , 留出气孔通风防潮 , 这给了我们启发 。 壁画和墙壁之间有了空隙 , 就形成空气流通层 , 壁画也能透气 , 即使墙壁受潮也不会影响壁画 。 ”经过反复实践 , 他们终于找到解决壁画受潮的根本办法——壁画绘制前期基础中最重要的工序是做空气层 , 留出气孔 , 让墙壁和壁画之间有透气的空间 。
除此之外 , 申古博和刘向红还为壁画加了一个“双保险” , 即给壁画涂防水 。 “古人通常在壁画完工之后 , 在壁画表面刷一层皮胶 , 这样可以使壁画更牢固 , 但是这种天然胶的缺陷是溶于水 。 所以我们不断摸索 , 用不同种胶配比成了一种防水胶 , 既能起到加固作用 , 也能起到防水的效果 , 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 ”申古博告诉山西晚报采访人员 , 这一路走来 , 不断传承、不断创新 , 从绘制传统壁画 , 到保护壁画 , 这些早已超越了画家的本职工作 , 但他们享受着壁画带来的快乐 。
创作写意壁画 把中国传统艺术之美传播到海外
中国传统艺术的本质是什么?很多艺术工作者奔波多年后 , 都会重新寻找艺术的根源 。 申古博和刘向红也不例外 , 他们一直认为传统壁画尤其是山西古代壁画 , 代表了中国传统艺术 。 殊不知 , 中国传统艺术本质中最重要的一点核心表达即“明心见性” , 用最真实的内心 , 去弘扬最传统的文化 , 彰显中国的文化自信 。
“我们能有这样的感悟 , 是在南京创作定山寺壁画时体会到的 。 ”申古博说 , 当时他们受邀去定山寺画壁画 , 寺庙方丈师父表示 , 不要他以往的常规作品 , 要一种突破以往的艺术表达 。 这可难住了申古博 , “这该如何突破?寺观壁画流传下来的绘制技艺都是有章法的 , 如果突破了还叫传统吗?”师父则有不同的看法 , “一切唯心造 , 别人的经验不能代替你 。 艺术也一样 , 打破框架 , 重新寻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