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赵冬梅x张宏杰x郑小悠x姜萌:“历史非虚构写作”这概念成立吗?
【 虚构|赵冬梅x张宏杰x郑小悠x姜萌:“历史非虚构写作”这概念成立吗?】2021年7月24日,在第二届鸣沙史学嘉年华第二场“叙事的转向:历史非虚构写作的实践探讨”中,赵冬梅、张宏杰、郑小悠以及姜萌,从历史学的叙事的转向出发,讨论了历史非虚构写作的实践。
对于最近几年来说,新冠疫情所造成的危机似乎改变了全球的政治经济格局。新冠疫情到底如何改变了世界格局?中国崛起以及中美关系的不确定性,又会带领我们走向怎样的未来?亚当·图兹自诩为左翼自由主义者,在当今世界,左翼自由主义的立场又意味着什么?在亚当·图兹的《崩盘》、《滔天洪水》中文版出版之际,我们与他聊了聊这些问题。
采访人员 | 徐悦东
“历史非虚构写作”这个概念是否成立?历史学的专业训练是否会磨灭一个人的写作才华?我们该怎么看待历史写作的心理分析?2021年7月24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共史学集刊》、社科文献出版社历史学分社、全现在、北京红楼公共藏书楼联合主办的第二届鸣沙史学嘉年华第二场“叙事的转向:历史非虚构写作的实践探讨”中,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冬梅、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研究馆员张宏杰、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郑小悠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和《中国公共史学集刊》主编姜萌,从历史学的叙事的转向出发,讨论历史非虚构写作的各种问题。
01
“历史非虚构写作”这个概念是否成立?
姜萌提到,鸣沙史学嘉年华“历史非虚构写作”的主题在史学界里引起了一些争议。有些学者认为,历史本来就是非虚构的。“历史非虚构写作”这个概念是危险的,因为这可能容易变成炒作的噱头。另一些学者认为,“历史非虚构写作”这个说法确实存在。为了提高历史学在大众层面的影响,加强历史非虚构写作是应该的。所以,我们该怎么看待“历史非虚构写作”这个概念?
文章插图
姜萌(本文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赵冬梅表示,前辈们质疑“历史的非虚构写作”是有道理的。但赵冬梅表示,她的《千秋是非话寇准》、《大宋之变》、《司马光和他的时代》、《人间烟火》和《法度与人心》肯定属于非虚构写作的范畴。在知识上,她的这些作品是“靠谱”的,又同时是面向大众的,也属于学术作品。
赵冬梅不认为,大家要通过写作形式去定义一本历史著作是否属于学术著作,是否“学术”的核心在于有无新东西。没表述过的观点、没用过的新材料、对材料的新解读,都是新的创见。这些新东西构成了新的历史叙事。
赵冬梅提到,历史学者都是从学院里出来的。学者所研究的问题相对集中,论文和著作都是问题导向的。但是,历史研究里的真知灼见最终要走向普通受众,成为大众记忆的一部分。所以,历史学家有责任把研究成果以相对通俗的方式,准确地传递给社会。赵冬梅还提到,她的“祖师爷”邓广铭先生就写过不少人物传记。在邓广铭去世之后,周一良写了一篇纪念文章,说邓先生不仅研究历史,而且还写历史。这句话给赵冬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赵冬梅还认为,我们没有资格特别武断地去评判古人,但我们要理解古人。历史学家只需要向读者提供历史事件的细节过程,读者自己会读出他们想得到的历史教训。
文章插图
赵冬梅
张宏杰赞同赵冬梅的观点——面向普通读者的写作是历史学最终的出口。专业的历史研究者,他们为通俗历史写作者提供了“食材”。而像张宏杰这样的通俗历史写作者就像“厨师”,他们把“食材”加工得色香味俱全。当然,现在有些“厨师”为了收入不择手段地往食材里加入大量“添加剂”,比如,标题党等,这会让历史读物缺乏营养。所以,张宏杰写的历史读物都需要经过基本的史料考辨阶段。
- 虚构$来吧,无限可能的非虚构
- 杨樱|来吧,无限可能的非虚构
- 显微镜下的大明&名人堂·专访 | 马伯庸:虚构故事里历史逻辑真实 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 民航&新书架 | 非虚构作品《万里云天》:精心为当代航天人集体画像
- 史记@上古篇,黄帝真实还是虚构,为何同是记载时间却相差很大
- 旋龟@《山海经》并非是虚构?看看这些物种,其实他们真实存在
- 莲塘村|黄埔莲塘村:透过摄影探寻一个非虚构的文学村落
- 林培源|林培源:我的2021年度好书推荐·虚构类
- 朱利安·巴恩斯|胡学文:我的2021年度好书推荐·虚构类
- 奇想之年$非虚构作家琼·狄迪恩因病去世 告别爱女之作引进国内被称“美国版《我们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