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刘先银经典点说:陈琦南老子兵道十论之五《道德经》第46章知足之足,恒足矣( 二 )


罪莫大于可欲 。 罪:罪恶 , 罪过 。 可欲:放纵欲望 。 最大的罪过莫过于放纵欲望 。 放纵欲望 , 不加约束 , 强加干涉事物的发展 , 打破自然法则 , 从而失道 , 必然会犯下罪恶 。
祸莫大于不知足 。 祸:祸害 , 灾祸 。 不知足:打破自然平衡 , 失道 。 最大的灾祸莫过于不按自然法则行事 , 打破自然平衡 。 不知足 , 打破自然平衡 , 必然会造成灾祸 。
咎莫惨于欲得 。 咎:过错 , 过失 。 欲得:执着 , 执念 , 偏执 。 最大的过错莫过于偏执于事物的对错、好坏之相对性的分别 , 如执着于美 , 执着于善 。
太过于执着 , 不再遵守自然法则 , 便会产生过错 。
上文之“可欲”、“不知足”、“欲得” , 三者总是一个贪字 。 因为心中有嗜欲作贪种 , 所以“可欲”之念 , 随时生发;“不知足”之心 , 无所不至;“欲得”之贪 , 无处不有 。
故:知足之足 , 恒足矣 。 所以 , 只有具有知足之心的人 , 才会以道行事 , 尊守自然法则 , 而不去侵夺别人 , 避免咎祸和罪过 。
人们由于脱离了自然 , 放纵了自己的欲望 , 脱离了道 , 因而不知适可而止及以道行事 , 于是变得欲壑难填 。 破坏自然平衡 , 贪得无厌 , 得到了仍嫌不够 , 得到越多想要更多 , 刚感到了满足 , 没过多久又想要了 。 因此对于不知足之人 , 不以道行事 , 满足只能是暂时的 , 永远无法使其得到真正的满足 。
怎么才能知足呢?不放纵欲望 , 没有执念 , 尊守自然法则 , 人识到:“天下万物没有哪一样东西是自己的 , 都是上天所所赐 , 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是自己的” , 没了心中的小无 , 没有了好坏、善恶之分别心 , 还能有什么不知足的呢?
老子认为世界安定或动荡的根源在于是否有道行于天下 。 大道行于天下 , 则一切顺其自然 , 社会和谐安乐 , 大家都过得很愉快 , 没有必要发动战争 。 天下失道 , 人们不再遵循顺其自然之理 , 各种人为制造的社会问题将会涌现出来 , 以至于国际关系紧张 , 社会矛盾凸显 , 战争一触即发 。
欲望本没有好坏之分 , 是人的执着与放纵才把欲望变成了毒药 。 人类沉迷于对名利情的欲望之中不能自拔 , 不知道有很多东西早就该心满意足了 。 而解决这一切问题的根本便是放下执着、顺应自然、知足常乐 , 只有这样才有希望让大道重行于天下 。
唐代|刘先银经典点说:陈琦南老子兵道十论之五《道德经》第46章知足之足,恒足矣
文章图片
刘先银题写书名《黄帝内经》
《老子》开篇即说:“道可道 , 非常道 。 ”《老子》注家的主流 , 从战国末期的韩非 , 到西汉严遵、河上公、曹魏王弼、唐代成玄英、陆希声等人 , 都主张道不可言说 , 体现美感 。 唐代李荣 ,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也有诠释 。 唐玄宗把“非常道”解释为“不是常而无不变之道” , 认为老子之道是变化无常的 。 “大曰逝 , 逝曰远 , 远曰反 , 故道大 , 天大 , 地大 , 人亦大 。 域中有四大 , 而人居其一焉 。 人法地 , 地法天 , 天法道 , 道法自然 。 ”
其实 , 《道德经》这本书有三个关键词 , 一个是“道” , 一个是“無” , 一个是“有” 。 “常无 , 欲以观其妙;常有 , 欲以观其徼 。 ”“常無”者 , 是从“無”的角度 , 指“没有摸到的” , 即:未被后天情欲凿丧的先天体性 , 至清至静 , 在杳杳冥冥之中能洞观无物至微至妙的造化之机 。 “常有”者 , 是从“有”的角度 , 指“摸到的” , 即:先天的虚无体性已动 , 变为后天的情欲 。 心智可以思虑的 , 耳目可以见闻的 , 均属事物粗糙的形体和外壳——徼 。 整个《道德经》【道】=0 , 1 。 计算机的运行模式开启了道的运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