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成功与失败之间差了一个王阳明

王阳明生于明朝中期,此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颓败,阳明试图力挽狂澜,拯救人心,乃发明''身心之学'',倡良知之教,修万物一体之仁。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日本近代的著名军事家东乡平八郎,曾为王阳明学说所折服,特意佩一方印章,上面篆刻''一生俯首拜阳明''。阳明学在日本,直接成为了日本在明治维新中,传统思想抵制全盘西化的基础。

良知|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成功与失败之间差了一个王阳明
文章插图

1472年,他出生于浙江余姚。
据说他在母亲肚子里呆了10多月,才恋恋不舍的爬出来。也许是离开妈妈的怀抱后不开心,所以直到5岁时,他还不会说话。
恰好那一年,有一个云游四方的和尚路过余姚,远远就看到这个小孩根骨不凡,就摸摸他的头说:''好苗子,可惜泄漏了天机。''
他父亲王华决定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就给王云改名叫''王守仁''。
王守仁,就是日后名震天下的王阳明。说来也奇怪,改了名字后的王阳明,很快就能开口说话了,果然,牛人都有一段曲折的故事。
这些故事的真假不得而知,但总的来说,王守仁从小就是一个有些奇怪的孩子,思维非常开阔,常常沉浸在自己的思想中,甚至如同自闭一般。

良知|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成功与失败之间差了一个王阳明
文章插图

1481年,王华参加殿试,没想到竟然高中状元,留京为官,担任翰林院修撰。第二年,他让家人赴京同住。王阳明便随祖父王伦一同前往。祖孙二人途径镇江金山寺时,一帮文人听说状元之父来了,遂设宴款待,想见识一下王伦之才学。王伦冥思苦想,吭哧半天,就是琢磨不出一首好诗来,尴尬之际,11岁的王阳明站了起来: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此诗一出,震撼全场。
众人震惊之余,便想:''定是王伦早已作好,然后故意作不上来,让孙子出来震慑我们。''文人们见窗外月色皎洁,便让王阳明以''蔽月山房''为题再赋一首,王阳明略微沉思后,昂首吟诵: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慑于其诗之境界气魄,众人齐声叹服。到了京城,王阳明开始接受系统教育。
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地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相当于是在问,人生的终极价值是什么?
他的老师吃了一惊,因为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

良知|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成功与失败之间差了一个王阳明
文章插图

但他还是很快作出了坚定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王阳明严肃地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顿了顿,一脸郑重地继续说道:''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老。中国的古人,也一向高度强调立志的重要性。王阳明从小立志做圣贤,后来果然成为圣贤,则为此作出了最好的诠释和证明。立志为什么重要?因为志向就是意志,就是方向。只有如此,人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和复杂的现实之下,才可能意志坚定、少走弯路,而大大提高完成目标的可能性。
王阳明虽才气逼人,年少成名,科举之路却并不顺利,两次考进士都落榜,家人朋友跑来安慰他,他却乐呵呵的说''我不以考不上为耻辱,我以因考不上而懊恼为耻辱。''展现出了卓尔不群的厚脸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