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成功与失败之间差了一个王阳明( 四 )



良知|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成功与失败之间差了一个王阳明
文章插图

王守仁把这种''致良知''的功夫称为“格物致知'',并做了与传统儒学迥然不同的解释。他认为:''格物''如果是格事事物物,那么天下的事物是格不尽的,因而这样的格物将是徒劳的,其实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格物是格心中之物,致知是致心中之理,因此他把格物解释为''正心''、''诚意'',通过这种自我参悟的方法来''致吾心之良知''。
这样,本来具有一定认识论意义的''格物致知''说,经王守仁的改造便成了纯粹的道德修养学说。在王守仁那里,''致良知''是修养成为圣贤的途径和方法,他自称这一学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因而看得很重,说它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1926年,梁启超向青年学生发表演讲时说道:''青年们啊,你们感觉到苦痛吗?我告诉你,唯一的救济法门,那就是依着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去做。''
王阳明告诉我们:心态保持快乐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一种能力。真正的快乐是一个不断放下自我的过程。活在世上,不要把自己太那么当一回事,真正的快乐是忘我的,无拘无束的自在的境界。
王阳明告诉我们:活在当下,专注眼前的事情,不要在意过去,做无谓的得失计较;对未来有可能发生的事情,也无需杞人忧天的担心。

良知|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成功与失败之间差了一个王阳明
文章插图

日本汉学家浜隆一郎在评点中国历史人物时说:''人生所能有的成就有三:道德、学问和事功,三者兼备才能成为伟人。纵观中国历史上的所有人物,能够做到三者兼备的只有三人,三国诸葛亮、明朝王阳明、清朝曾国藩。三人品格高尚,学问精深,并且都有征战沙场之功。而这三人之中,王阳明又略胜一筹。他不但赫赫事功,更是旷世圣儒。''
无论功业、德行、文章,王阳明都可谓冠绝当代,卓立千古。今天,我们再去看王阳明,不能不佩服他做了一件多么伟大的事。他生活在一个朝纲紊乱、人心崩坏的时代,一个读书人内心充满苦痛的时代,但他并没有放弃追寻真理。更伟大的是,他的理论时至今日,依然可以焕发光彩。